憂鬱患者僅少數人就醫 且常中斷治療
生活及工作的壓力大,可能增加了引發憂鬱症的可能性,醫學的進步及發展,疾病已可受到良好的控制,但是患者會因疾病汙名化、衛教知識缺乏、藥物副作用等,治療的比例不高,對憂鬱症建立正確認知及鼓勵患者不畏懼就醫,是憂鬱症防治及治療的目標。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廖士程說,台灣憂鬱症防治,在藥物、非藥物治療上與西方先進國家有相同水準,但都面臨相同挑戰,僅有少數人尋求醫師協助,在台灣憂鬱症防治工作上,是要讓更多患者出來接受治療,重要的是要建立關懷文化,安全文化,共同關心需要關心的民眾。
他強調,根據跨國研究發現,憂鬱症亞洲國家及地區 (台灣、南韓、日本、上海、北京)與歐美國家相較盛行率相對較低,終生盛行率歐美可達10%至15%、亞洲約2%至5%,但在自殺死亡率中,亞洲國家卻高於多數歐美國家,顯示出亞洲國家對於憂鬱症尋求協助的比例仍遠低於西方國家。
廖士程表示,各國每10個需要治療的重度憂鬱患者,僅有2、3位會尋求治療,分析原因,主要是汙名化,藥物副作用、對於憂鬱症不了解等。
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張家銘說,根據健保資料庫分析首次被診斷憂鬱症並被開立抗憂鬱劑的患者,首次看診後於1個月後回診持續率僅有52.1%,且有1/3的患者僅就診一次就中斷治療。不持續治療的原因可能是患者對於憂鬱症不清楚,對於治療產生疑慮、甚至是因副作用造成身體不舒服而停藥,這也是臨床醫師要好好跟患者說明,持續吃藥,達到完整治療。
他表示,新的治療憂鬱症藥物各有不同機轉,在病情得到改善,副作用也較少;憂鬱症狀很多,醫師會根據不同症狀,選擇不同藥物,有效改善症狀。
如何提高病患回診意願?張家銘表示,醫師跟患者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充分解釋病情,明確表示憂鬱症是要治療的,藥物能改善症狀,剛開始會有輕微副作用,之後會消失,憂鬱症將明顯改善。
回診也要確定患者是否有持續用藥,患者也不要自行停藥,如出現身體不適,要跟醫師討論,即使憂鬱症狀改善也要不擅自停藥,太快停藥,恐會復發,甚至更為嚴重。
近年來,隨著網路資訊取得更加便利,對憂鬱症的討論及資訊也逐漸多元,但其內容仍部分不全然正確,有鑑於此,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長期支持及關注台灣憂鬱症議題,協會期待透過大眾的溝通媒介LINE,與大家分享正確的憂鬱症知識,邀請社會大眾對於憂鬱症有更進一步的認識,也鼓勵患者自我覺察、及早就醫並持續治療,透過妥適的治療,不再為憂鬱症所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