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舌尖經濟」背後的食安之殤

⊙顏丹
最近,中國國家統計局有數據顯示,2017年「僅餐飲業收入就接近4兆元(人民幣,下同)」。對此,官媒新華社振臂高呼,這是中國「舌尖經濟」的興起。新華視點微信公眾號撰文稱,「『舌尖經濟』興起的背後是我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日子越過越紅火,我們不僅要吃好,更要吃得有文化,吃得有品位」。

話說,中國人一年花4兆元,真的就能吃出品位和文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吃好」?在官媒憑藉數據來炫耀「舌尖經濟」的報導中,我們同樣也看到了「2017年美團外賣總交易額達到1,710億元」,「2017年天貓全球尖端品質生鮮商品數量已超13萬個,涵蓋了150多個國家和地區」,「試吃團隊幾乎要嘗試140個國家和地區的美食,出具搭配和加工方法」這些頗讓人感到五味雜陳的數據。

「外賣」所能實現的不過就是快捷與便利,跟文化、品位其實並無相關。若擁有著尖端品質的生鮮商品和美食均來自於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那麼即便有文化、有品位,也是進口食材立下的功勞。「4兆元」中,中國人用來購買進口食材的花費占比多少,想必官方一旦公布了數據,就不會是炫耀,而是被打臉吧!

如今,不少網購平台僅憑銷售進口食材就迅速崛起,這番景象所見證的不僅是中國人「會吃」的品位,更是生長、出產於中國國內的食材已劣質到人們唯恐避之不及的地步。無論是樹上結的、還是地裡長的;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還是水裡游的;這些能讓人用來烹飪、享用的原料,其品質是否優良,歸根結底得仰賴於土地和水源。

對於什麼樣的食材算是「品質優良」,中國人其實並無太高的奢望。從越來越多的農產品被貼上「無汙染、無公害、無添加」等標籤,就足見中國人對食材品質有著怎樣的期待。正是由於大家深諳當下的自然環境已被重工業糟蹋成了什麼樣子,以致於大部分蔬菜、糧食不霑化肥、農藥都長不出來,這才為了健康,去購買相比國內食材、價格高出數倍的進口食材。如果「4兆元」建立在國民飽受汙染、高價之苦上,官方又有什麼好拿來炫耀的呢?

實際上,要想吃無毒無害的食物,只有在家裡烹飪時才能保證。而一旦上飯館,恐怕就成了天方夜譚。中國境內,無論多麼高檔的餐廳,又有多少食客能自信的認為,自己在這裡吃得健康、放心?一直以來,有多少揭祕飯館後廚的文章、照片令中國人瞠目結舌?不說別的,單說這「地溝油」,恐怕就已泛濫到連官方部門都控制不住的地步。

有資料顯示,「2010年,中國大陸有學者撰文指出,餐廳與小吃飯館大量使用對人體有害的地溝油,之後中共國務院稱,將全面整治」;「但7年過去了,官方對處理地溝油問題仍束手無策」;「2017年4月下旬,國務院又發布整治地溝油意見,承認製造並銷售地溝油的違法情況仍時有發生」。

與官方消息相對應的是那些真實發生的案例。2016年,陸媒曾報導,浙江瑞安的多家知名火鍋店被曝使用地溝油。其中有一家,曾在《舌尖上的中國2》中亮相。2018年,重慶一家在16個省市擁有百餘家加盟店的「放心火鍋店」被曝光使用「潲水油」做火鍋湯底,端上顧客餐桌時,還謊稱是「一次性鍋底」。

中國人在竭力縮減成本、追求利潤的飯店吃飯,所遭逢的毒物又何止「地溝油」這一項?僅官媒公開報導的就不勝枚舉。比如,「2013年1月以來,發現各類注水肉、假牛羊肉、病死肉、有毒有害肉製品犯罪案件382起,……這些可疑產品已經流入知名火鍋店」;「2016年1月20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通報稱,有35家餐飲店涉嫌違法添加罌粟鹼、嗎啡、可待因等罌粟殼成分」,其中,被移送公關機關的25家店鋪中,「很多是頗負盛名的店家」。

由此可見,知名也好,盛名也罷,中國大小飯店的食材品質如何、能否保證基本的健康,都與其人氣、名氣、消費高低無關。換句話說,即便把錢砸在中國最有名的飯館裡,也不一定能保證入口的食材品質。或許恰恰相反,所謂的「美味」就是因為人為添加了毒素才製成。而享用這些有毒的「美味」,甚至還要支付更高的價格。

如此算下來,我們不禁發現,官媒用來誇耀「舌尖經濟」的那個「4兆元」竟是由國外進口食材、國內有毒食材以及額外添加的有毒物質,餐廳的租金、人員薪資,還有用來打發工商、稅務、質檢官員們的一筆筆碎銀子組成。「4兆元」中能真正保證中國人吃好的那部分又有多少?

加之「中國人每吃一口,有半口是稅」,由此更不難看出,中國僅在飲食上所表現出的官民對峙都如此明顯。依附於中共這個獨裁暴政的官員們根本就不顧老百姓死活,只顧自己悶聲發大財。他們搜刮的每一筆錢財中,無不透著一股殺人害命的血腥味。如此,充滿著血腥味的「舌尖經濟」,哪裡還有什麼美食、美味可言呢?◇

延伸閱讀
十大消費新聞 食安占半數
2018年01月12日 | 7年前
長沙8餐館 涉售病死豬肉
2017年11月13日 | 7年前
高額檢舉獎金 看得到吃不到?
2017年09月16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