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3D列印 傳統產業再創風華

台東家飾業「和建行」負責人王文忠(如圖)和台東自造團隊,用3D列印設計「船眼」圖騰放在窗簾軌道頭兩端的樣品,讓傳統窗簾富有台東在地特色和生命力。(記者龍芳/攝影)
台東家飾業「和建行」負責人王文忠(如圖)和台東自造團隊,用3D列印設計「船眼」圖騰放在窗簾軌道頭兩端的樣品,讓傳統窗簾富有台東在地特色和生命力。(記者龍芳/攝影)

文/記者龍芳

在傳統窗簾的軌道頭上,加裝了富含意義的圖騰,會給居家生活帶來什麼樣的品味和感受呢?

日前,由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在東部設置的創新育成中心「邸TaiDang」所舉辦的青年創業成果展中,一組窗簾家飾樣品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台東家飾業者「和建行」負責人王文忠和台東自造者團隊,運用3D列印製造出藍嶼達悟族著名的「船眼」圖騰,掛在窗簾的軌道頭兩端,讓這組窗簾不只是一個窗簾,同時也注入了台東在地特色的生命力,引來各方讚賞。

用3D列印設計蘭嶼達悟族圖騰「船眼」掛在窗簾軌道頭兩端的樣品,具有指引方向的意義。用3D列印設計蘭嶼達悟族圖騰「船眼」掛在窗簾軌道頭兩端的樣品,具有指引方向的意義。(記者龍芳/攝影)

科技結合傳統  回家之路不迷航

長期研究原住民文化的台東永續發展協會總幹事黃正德表示,刻繪在蘭嶼拼板舟船首和船尾的「船眼」,是有靈性的,會帶著漁夫去找到魚的位置,同時引領人不要迷路,最後可以平安回家,它具有避邪、保祐平安和指引方向的神聖意義。

而王文忠設計思考將「船眼」掛在窗簾軌道頭兩側,讓船眼變成「護家之眼」-守護家庭的眼睛,除美觀之外,也有為居住者避邪、保祐平安和為家庭的未來指引方向之意。他說:「這是台東自造者社群一個小小的努力成果,希望這個樣品,可以引發大家運用數位製造工具,將台東藝術文化創意的想像實際創作出來。」

台灣正流行自造者,政府也希望扶植台灣3D產業發展,台東自造者Fablab Taitung社群結合大趨勢,9月底基地正式掛牌,台東第一間3D列印工作室也隨之開幕,當時台灣MAKER界重量人士都親自到場,祝賀台東誕生文創新興據點。

開幕式是在原住民耆老敬天敬神的祈福儀式中展開,王文忠表示,在台東推廣3D列印等新科技的同時,也不能忘記敬天信神的傳統文化。台東自造者期望將科技與台東在地傳統文化結合,在傳統精神的基礎上,做出台東人專屬的文創,這樣藉由科技發展的文創產品才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和歷久不衰的生命力。                                                                                                                                                                                                                                                                                     

而在台灣,「I Made In Taitung」第一個跟產業做結合的自造者社群,台東是首創。王文忠說,「台東自造者社群,目標是運用設計思考,與數位製造技術,發揮個人創意,並且延伸到發現與解決台東在地問題。」其中包括在地產業發展與青年創業的問題。

3D結合在地文化 活化傳統產業

王文忠認為用3D印出台東人專屬的文創,不只要做出來,還要具有台東特質和藝術文化涵養,最終還要能進入經濟過程,讓產業運用,才能幫助產業發展。他想到可從自家產業開始,於是思考在家飾傳統產業上可以做怎樣的變化和創新,


從小看著父親做窗簾長大,王文忠對家飾產業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他從大數據看到窗簾產業的亮麗前景,因此,除了運用數位的技巧,讓員工在工作流程上可以更快速和方便的作好管理外,也決定加入台東在地文化,讓窗簾更富變化和創意。

除了「船眼」,還有一組窗簾用阿美族的十字繡圖騰做軌道頭的設計,取名「繡(秀)才在我家」,也十分討喜。還有一個窗簾,應客戶要求,結合藍染做成羅馬簾,這些都是將在地文化運用在產業上的實例。

過程中透過「邸TaiDang」創新育成的協助,王文忠也申請到台東縣政府的地方產業創新研發推動計畫的補助,讓3D列印充分與產業結合,商品化後,未來家飾配件可以進入休閒旅遊產業、民宿、還可以做成特色化配件,進一步可提供國內或台東家飾產業一個成本更低廉、售價提昇、並可接受客製化訂單的升級應用。

台東自造基地開幕由王文忠(右)和原住民耆老在敬天敬神的祈福儀式中展開。台東自造基地開幕由王文忠(右)和原住民耆老在敬天敬神的祈福儀式中展開。(台東自造提供)

深耕地方產業 協助返鄉青年創業

3D列印不只用在家飾產業上,王文忠說,做出實體商品後,又可以作實體多樣化。例如翻轉成金屬模型,可與台東玉石珠寶產業結合,把玉石箝入客製化3D模型中。在農業上,3D列印可以製造零件,解決機械上的問題,還可以做出老人照護的輔具。3D列印有很多工法,王文忠說,只要想得到的,都可以做得到,甚至可以發展成台東數位製造的供應鏈。

擁有好山好水的台東,地廣人稀,產業以觀光和農業為主,王文忠觀察到台東在地市場特性,新創產業成本高,風險也高,加上一些商業細節,很多年輕人也不了解,創業更形困難。

找到問題之後,王文忠覺得運用數位製造協助青年創業,在東部尤其重要。以前高成本的技術,3D列印可以降低成本,而且數位機具是小型,可以在宅生產,可以小量客製化,製造出台東特色的東西,經過測試、驗證,最後找到成熟的商品,再做材質的轉換,逐漸形成供應鏈。

另一方面,還要把一些硬體軟體資源開放,在傳統產業中一些細微枝節的商業經驗,如經銷、標案等,將這些知識產權經驗公共化,提供青年創業者,這樣雙管齊下,才能真正幫助返鄉青年走出自己創業的路。

打造競合團隊 發揚「和建行」精神

王文忠願意以自己的資訊專業,投入解決台東在地問題,從理論到實際,一步步突破並開創新路,追本溯源,他說一切其實是來自父母親的影響。創立於民國65年的和建行,是台東老字號家飾與室內裝潢中盤商,是王文忠的父親王景棋從學徒做起,白手起家、苦幹實幹創業而成。

小時候就和師傅們生活在一起,王文忠回憶,父親帶領師傅,不只教技術,還教經營,更進一步協助他們能獨立,經營屬於自己的家飾行,和建行無形中替社會培養了很多產業和人才,這樣的精神在以前社會很自然,但在現代功利社會便屬難能可貴。

「父親經營產業就是這樣的精神,他不會把師傅綁在身邊,讓自己產業獨大。他讓他們每個人都能獨立生活,進而獨立創業,過程中慢慢形成台東的家飾產業,其實我的精神是來自父親給我的影響。」王文忠說。

台東因為消費人口少,有些行業不免顧慮,是要單打獨鬥還是要變成一個產業團隊,哪個是優勢?王文忠認為,一個人做不了甚麼事,參與越多產業越蓬勃,可以共創產業發展。產業中不是競爭關係,應是競合關係,每家可以發展各自的特色,讓客戶有多元選擇,也建立自己的客戶群,達到利益共享雙贏結果。

王文忠在台東推廣數位製造產業的團隊,也正是希望發揚和建行精神,協助青年創業,打造競合團隊,讓數位產業蓬勃發展。

延伸閱讀
探訪旗山 體驗南部鄉村文化
2017年11月22日 | 7年前
打造科技農業 科技部拋5億找團隊
2017年12月05日 | 6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