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醫材製造場域 助台廠攻生醫國際市場
根據IBM Research指出,2016年全球醫療器材市場規模約3,361億美元,2019年預估成長至3,891億美元,3D列印醫材已被視為下世代醫材產業的新星。工研院11日於南科高雄園區建置全國首座「3D列印醫材智慧製造場域」,未來將協助國內醫材廠商開發符合國際標準認證的金屬3D列印醫材,搶攻3D列印醫材的國際市場。
科技部南科管理局長林威呈表示,高雄科學園區從原本的模具和金屬加工重鎮,轉為牙科和骨科材料廠商聚集的創新聚落,目前已有54家特色醫材業者進駐,台灣生醫廊帶逐漸成形。這次結合工研院、相關設備和材料廠商建構「3D列印醫材智慧製造場域」平台,可以提供從產品設計、製作到量產的一站式服務,幫助廠商降低門檻,加速產品成熟,在下世代創新醫材領域取得先機。
林威呈也說,近來高雄科學園區土地供不應求,除華邦電將設立12吋晶圓廠,另有其他半導體、設備和材料廠商都希望在此落腳,高雄科學園區未來發展很有亮點。
工研院副院長劉軍廷表示,「3D列印醫材製造場域」以智慧化生產管理、預前模擬服務及雲端接單系統,提供全方位3D列印製造流程,並預計在2018年完成工廠登記及ISO 13485 2016年新版認證,滿足業者在醫材認證及客製化創新醫材的試量產需求。
此外,國內醫材廠包括聯合骨科、全球安聯、可成生技等也率先加入「3D列印醫材應用產業聯盟」,開發關節植體、牙材、骨釘、椎間融合器等產品,未來將運用此一場域進行試量產及產品驗證,共創3D列印醫材商機。
東台精機董事長嚴瑞雄表示,3D列印加法加工會對傳統減法加工造成衝擊,但絕不是取代;過去減法加工無法做到的工業產品,因3D列印的加入,能產出更大的功效,作為設備業者,應用原來的減法加工和自動化,加上新的3D列印製程,能為產業提供更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