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要當民主國家?專家:須用真民主做決策

總統府資政陳博志。(記者陳柏州/攝影)
總統府資政陳博志。(記者陳柏州/攝影)

文/記者施芝吟

不少人說台灣是個民主的國家,但台灣是否真如外界所說的是一個「民主國家」?台灣的經濟政策是以民為主嗎?嘴說公開透明,手卻操作黑箱;執政、在野黨總有吵不完的架,百姓只能「被接受」政策,人民的聲音誰在聽?這樣的民主台灣,如何在國際上閃爍?

台灣經濟要有起色,總統府資政陳博志表示,必須先提升我國自主能力,生產別人不會生產的東西,發展知識經濟或新興產業;改善人民生活、增加產業競爭力,藉以提升內聚力;最重要的是經濟決策以人民為考量,集思廣益、公開透民,並藉以得到國內、國際的認同與支援。

陳博志說,台灣以前的經濟發展是被支配,過去數十年我國與先進國家合作,藉由代工賺了不少錢,但也有壞處:「一旦訂單被抽離,就完蛋了」。這樣的代工方式使我國處於被支配,不易自主發展。

近30年,有人主張跟中國大陸經濟結合,台灣廠業大量往對岸移,卻造成國內失業率上升、薪資下降的困境。他坦言,「台灣經濟最大問題就是有一批人只想抱別人大腿,抱到美國大腿還可以,偏偏抱著中國的大腿,卻被一腳踢開。」

國家的發展需要獨特性

關於提升自主能力與關鍵性。他認為,國家要發展,生產的東西不是靠降低成本,而是要獨特性,擁有別人沒有的技術、專利。馬政府一心要跟中國哥倆好,政策也就違背台灣的自主性;蔡政府較重視經濟自主性,但投入的仍太少,這需要多努力。

台灣的優勢為何?陳博志說,台灣有難得的「包容性」,台灣有許多宗教領袖可在同舞台上替國家祈福,這樣的畫面在其他國家是難以想像的,台灣最美的正是包容性高。不過蔡政府的政策正在破壞這種包容性,各種政策推出時要理性,可惜的是,到最後重要政策,卻演變成在極端對抗。

以公務員年金改革為例,退休金是公務員應得的,但我國財政確實沒有辦法負擔,退休金必應以合理方式來減少,但政府卻以替代率做為改革理由和標準,名嘴、官員把反對的一方說成是貪得無厭等語言來製造對立,淪為討價還價。

而蔡政府部分政策,似乎是靠極端的反對意見來護航,得以逃避理性的討論而順利過關,致使政策缺點未被糾正,因此破壞社會和諧與包容,喪失內聚力,恐是台灣難以承擔的成本。

他強調,除以實質政策來提高經濟自主性和人民內聚力外,另一個重點是在程序上用民主的方式決策,民主才能選出對國家、人民真正有利的政策。「台灣雖是民主的國家,但很多政策不是民主決定,立法院的黨鞭角色,就是利用政黨威脅民意,立委無法真正地實現民意。」

陳博志指,任何獨攬大權者也可能因被奉承和資訊隔絕,越是覺得自己是哲王(賢明君主)而聽不進不合己意的主張,但聚在身邊的人同性質越高,都可能因知識經驗相近而使其看法、政策偏頗。

因此台灣需要更多民主,包括更多機會跟公民投票、更多公開討論、內部檢驗等更好制度,才能制衡代議政治的偏差。

他認為,成功的民主,可使台灣在國際上得到更多尊敬、支援,也有更大力量改變他國的獨裁思想,尤其經濟決策的民主更容易吸引他國效法,進而產生推動其民主化的作用。◇

延伸閱讀
見證台灣民主40年 陳菊:可交棒了
2017年08月03日 | 7年前
沒錢讀書 6成弱勢升學困難
2017年08月01日 | 7年前
陸對外投資 上半年大降42.9%
2017年07月31日 | 7年前
一支「口紅」折射出的英國經濟
2017年07月21日 | 7年前
香港回歸20年 一國何有兩制?
2017年07月15日 | 7年前
中共經濟干涉 澳籲抵制
2017年07月14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