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定價制 消費者埋單是關鍵?
圖書定價帶給書業、出版業榮景還是造成萎縮?資深出版人陳穎青(老貓)指出,圖書定價一旦施行,對振興出版業、創造多元出版環境、改善通路秩序、保護獨立書店等多是負面結果,主因是讀者採購意願降低,整個市場大餅縮小。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李令儀則表示,對產業或消費者權益來說,價格不是最關鍵,而是能不能買到好品質的書,能不能在連鎖書店、網路書店、獨立書店並存的文化環境中,有不同的書可供選擇。
陳穎青舉韓國3年前實施圖書定價制為例,他說,獲利最大的是韓國最大的書店連鎖系統,不是獨立書店。韓國連鎖書店採用定價制,它的採購一樣、進貨折扣還是很便宜,毛利空間變大,有更多手段、技術提供讀者折扣以外的好處。可是獨立書店並不存在這些條件。
陳穎青認為,圖書定價制首要在消費者,其次應該衡量這個制度目標到底是什麼。定價制因為牽涉整個產業,不能只看獨立書店有沒有獲利,必須要看整個產業產值會不會存在。否則也許讓某個產業鏈獲得效益,但整個產值大餅萎縮,帶來的傷害可能更嚴重。
李令儀則表示,定價制實施後也許還是網路書店獲利,韓國經驗可當參考,在細節上再修訂。這制度實施後,可能會讓書業整體營業額下滑,但目前還沒施行,陳穎青文章也提到,這2年每年營業額下滑超過15%。閱讀市場萎縮不是只有台灣、韓國,是全球現象,如果有機制能讓我們從新反省閱讀這件事,說不定會找回閱讀的熱情。閱讀不一定要購買,但書業或出版業還是要透過購買才能存活。
圖書價格上升 採購意願降低?
「圖書定價可能會讓本來就不想花錢買書的消費者更不想買書,而本來可能想買書的人也會減少採購意願。」陳穎青說,圖書定價最大問題,沒有考慮到終端消費者的意願,就是很簡單的經濟學供需法則,當價格上升採購需求就會降低。
2010~2016年圖書產值從新台幣360億元腰斬180億元。陳穎青表示,非常多大出版社、大集團,甚至中等規模的出版社還是活的很好,但很多小型出版社確實不在。如果從書市出版類型也會發現如暢銷書,仍然有大量讀者,可是百科全書、字典辭典、旅遊指南、地圖、食譜等在書店已經完全找不到,都被Google取代。不過,在網路上找不到的評論、當代議題,如心靈雞湯等,仍有非常多的紙本書供應者,讀者也從來沒消失過。
陳穎青表示,紙本書面臨的其實不是讀者讀書意願的衰退,而是讀者面對不同資訊來源、資訊提供者做了選擇,哪些資訊取得更有效率,就往那方向走,不再眷顧傳統,一定要買地圖才能出門、一定要買食譜才能做菜。不管是業者或書店如果抱怨讀者不看書,會失去理解事情的真相。現在還是有很多獨立書店經營的非常活躍。獨立書店經營模式,還是可以吸引臭味相投、屬性相關的目標市場,那些讀者確實是抱著支持、鼓勵心態。
李令儀指出,公聽會中,消基會、消費者代表、家長團體代表都認為,這個制度實施之後書價會變貴,因為不能打折。消基會代表甚至說,他自己都在高鐵買書,但高鐵書店不打折,他也不了解一般書店現在新書就是七九折,網路書店有每日一書六六折。消費者根本不了解圖書定價制內涵,只能接受片面訊息,當然會認為權益受損或反對。
李令儀說,一個健全的閱讀市場應該是多元通路同時並存,但現行制度下,只看到網路書店一支獨秀,連鎖書店已經撐得很辛苦,獨立書店就更辛苦了。這樣的狀況對讀者也不是好事。網路書店多是大眾書、暢銷書,如果只有這些書能在大通路賣得動、賺到錢,出版社若只出這些書,讀者的閱讀選擇就越來越少。
獨立書店店主對書有不同品味,進獨立書店可看到更多元的書種。而且針對各種議題去做比深度探討的書有它的市場在,但問題是這些書的潛在讀者,如果只透過網路、連鎖書店平台找書,並不一定能發掘書市中有這些書存在。
買咖啡捨得多花錢 買書卻錙銖必較
消費者花錢買咖啡、飲料不講價、不手軟,就是買書愛斤斤計較折扣,陳穎青表示,書是比較精神層次,不是那麼物質的東西,如果把物質與精神享受放在一起,消費者永遠對美食、美酒、好吃、好玩等事物付出較多。書的消費在馬斯洛五大需求最上面,因為買書沒辦法解決一日3餐、溫飽禦寒,需要更多採購的決斷,但同時也服膺很現實的經濟學規律。
李令儀表示,書籍購買的確在下滑,可是台灣圖書館借閱率非常高,尤其像北市圖,很多書的借閱次數非常高,顯示台灣讀者還是有閱讀需求,只是這種需求有沒有反映在購買上?消費者手上有1000元,願意分配多少在書上面,牽涉到個人的價值認定與判斷問題。
李令儀說,每個人要不要買書,不只是有沒有閱讀意願,還有總總衡量。她自己看到議題有趣的暢銷書會先到圖書館借來看,再衡量要不要買,或二手流通很方便,有些人可以買了再賣。很多人在現行教育制度下,閱讀已經變成強迫或很功利的事,讀書就是為了換分數,換更好的權利,等到目的達成之後,可能沒興趣、意願或時間去讀書。但反思閱讀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或許對閱讀、對書的看法會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