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中橫尋桃花源 鐵漢築路憶當年

中橫走過一甲子 築路人鄭常凱回味當年。(記者詹亦菱/攝影)
中橫走過一甲子 築路人鄭常凱回味當年。(記者詹亦菱/攝影)

文/記者詹亦菱

在春暖花開踏青季節,走訪中橫公路中海拔山區聚落,探訪中橫築路人的生命故事,逾越半世紀拍攝的老照片,宛如走進時光隧道,當年的勇者如何盤旋於崇山峻嶺間,一鍬一鏟、一斧一鑿、完成台灣前山通後山的道路,這道路承載數以萬千動人故事及背後的辛酸。在中橫公路開路時期,中橫沿線要有蔬果供應;中橫開通後,退輔會安置築路人與退役軍人從事高冷蔬果種植,迄今仍有數戶第二代在此以農耕為生。

橫越中央山脈的中部橫貫公路,是純手工打造的中橫公路、馳名中外;在太魯閣國家管理處天祥管理站設立「中橫故事館」,展出的老照片,其中包括中橫日據古道、中橫開拓過程、探勘及施工照片;在中橫每一道山壁上,都訴說著先人開墾故事。

中橫在1956年開工,政府動用上萬人力闢路,人數最多的是榮民,他們在懸崖斷壁間,徒手開挖,一斧一鑿與大自然搏命。歷經3年9個多月的艱苦施工,共有225人殉職;是榮民弟兄用生命、血汗換來的交通建設,是一條血與肉鋪成的公路。

中橫多屬崇山峻嶺、懸崖峭壁,從開工到完成,歷經多次的強烈颱風和地震,如在民國46年發生的5級地震,使太魯閣至溪畔滾落無數巨石,不僅擊垮橋柱,衝毀工棚,工人更傷亡達20多人;48年接連的瓊安強烈颱風及露依斯颱風使中橫全線電訊設備損毀慘重,開闢中的中橫也嚴重坍方。

透過故事館的老照片,揭開中橫神祕面紗,記錄築路人不畏苦累危險的工作身影,也留下陡峭的山路景色,重現當年篳路藍縷的闢路史,保留當年闢路人的共同記憶,讓民眾從舊記憶中,感恩與緬懷前人築路堅毅不撓的精神。

中橫走過一甲子 鐵漢回味當年  

開築中橫的老兵一個個凋零,當年築路的熱血青年鄭常凱才30歲,如今已92歲白髮蒼蒼了,他說,日子過那麼久了,當年患難的夥伴全都走了;時隔60多年,血淚闢路過往仍烙印在腦海,至今記憶猶新、歷歷在目。

身材魁梧的鄭常凱於1926年出生在福建長樂,曾是海軍陸戰隊的一員,青春歲月奉獻在做築路工程,他一生未娶,在中橫雙腳深受重傷,在醫院療養8個月後就離開花蓮,到台北工廠工作,年老時在花蓮榮家頤養天年,回到青春歲月難以遺忘的時光。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爆發,8年抗戰結束後,1946年國共又全面開戰,共產黨在東北取得優勢,那時鄭常凱被國軍捉去當兵,還不到2個月,隨著國軍在東北失利,部隊於1949年12月撤退至台灣;鄭常凱原是海軍陸戰隊的一等兵,他的勤務大多是在部隊站衛兵,在1956年間,他和許多同袍一樣,從南部被調派到中橫開路。

回憶起60年前在中橫出生入死,鄭常凱說,當時他負責洛韶到西寶之間的路段,從太魯閣口徒步至35公里外的洛韶,沿途都是狹小的懸崖斷壁,一不小心就可能跌落山谷,從太魯閣走一天才能到西寶,這日子讓他永生難忘。

鄭常凱說,每天和夥伴攀在懸崖峭壁打大岩石,用鎯頭猛鑽石頭,鑿開石洞放炸藥,步步驚魂,還目睹同袍不小心被炸開的落石擊中死亡,而他的腳踝也被炸開落石擊中、皮開肉綻,當時年輕體壯,都是用勞力築路,生死就一線間。

烙印在雙腿上的傷疤,鄭常凱看著卻忍不住紅了眼,他說,回到中橫走在驚險路段都會害怕,當年參與開闢公路,當時就只想要把路築好,和夥伴們出生入死,即使過一甲子了,這條路仍是國際有名的,證明有心做就有力量,完成一條美麗又驚險的道路。

訪桃花源 有機水蜜桃農談甘苦

中橫公路的洛韶與新白楊位於中央山脈的中海拔山區,標高1,150公尺,早年因政府安置中橫開路榮民,因而有農作生產區域,山林生物資源豐富,有各種野生動物如鳥類、松鼠、果子狸、山羊、山羌、山豬、台灣獼猴等,四季氣候分明,山林有怡人風貌;即使是7、8月盛夏時節,仍然保有一股輕柔的涼意,讓旅人能投入這片世外桃源、駐足歇息。

洛韶及新白楊地區的天使心果園和朝良農園,皆以有機農法栽種水蜜桃,過程中不噴灑農藥、不施化學肥料,種植出的風味有別於一般的水蜜桃。農友們在艱苦中仍然堅持與大自然和平共處,從慣行農法轉型有機栽種,驟變的外部環境考驗著農友的智慧。

參訪天使心果園其主人周美華,熱切的以自製的水蜜桃醋及水蜜桃果醬、麵餅點心,招待來客,並分享製作水蜜桃醋、醬、酵素等,教人健康飲食養生之道;也透過有機水蜜桃栽植及對土地友善的耕作理念,來保護自然環境、生產自然豐富的食物,讓消費者健健康康。

從事耕作是繼承家業,對上一代的感恩,是周美華堅持山林的動力。過去周美華看見公公的天然果樹,遭受周圍環境農藥荼毒,於是決心與慣行農法劃清界線;她說,種植在山區的有機果樹最為艱辛,從栽植到收成要經過6年,除了要對付雜草、病蟲害外以及野生動物的入侵外,還得面臨天氣變化、運輸不便和採收時限等因素,有時難免入不敷出。

在水蜜桃的採收期,周美華白天忙著務農,在夜間又得摸黑去驅趕山豬,幾乎無法睡覺,搞得自己精疲力盡又擔心受怕,尤其在採收的前1、2個月,水蜜桃的果香會吸引獼猴取食;夜間山豬出沒,有時甚至將整棵果樹撞倒,看見水蜜桃被摔爛、咬得坑疤,心都碎了;背後付出的努力、外人難以想像,她還是堅持守護桃花源。

有機栽種 楊朝良與大自然共生

太魯閣新白楊山區海拔約1,600公尺,山勢陡峭難行,穿梭山林小徑才能到達的朝良農園,楊朝良的水蜜桃,朝向良善的生命,與大自然共生,讓自然資源不斷再生,尋找到與自然環境的平衡點,除了讓人吃飽,也讓動物吃飽,友善生態水蜜桃品牌。

楊朝良初期接手父親的果園,他使用多年農藥和除草劑,日久身體受到傷害;用除草劑除草卻造成陡坡的果園水土流失,連帶使果樹的生產力降低。轉作有機後,雖不如以往慣行農法方便,卻發覺身體越發硬朗,山坡地的水保功能也更完善。

楊朝良說,令他驚豔的是在園裡不曾造訪的生物,像是鼬獾、斯文豪氏赤蛙、灰喉山椒鳥、鬼豔鍬形蟲、黃嘴角鴞(保育類動物)、環紋蝶(環境指標動物)等,紛紛成了果園的常客。他以自然機制平衡果園生態,創造了生態的多樣性,使農場成為熱鬧的動物樂園。
延伸閱讀
【圖集】臺灣10大著名特色景觀
2017年01月12日 | 7年前
德廠換陸老闆 偷排廢酸入河
2017年01月05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