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川打造生態水路 商圈吹起都更風潮

宫原眼科前方綠川河畔,未來將打造綠景公園,供遊客休憩。(記者黃玉燕/攝影)
宫原眼科前方綠川河畔,未來將打造綠景公園,供遊客休憩。(記者黃玉燕/攝影)

文/記者黃玉燕

「以前經過綠川,覺得是條臭水溝,尤其在第一廣場前,不好的氣味讓人只想快步走過。」一群從事各行各業的六、七年級生組成「綠川工坊」,在志工培力過程中,一幕幕兒時記憶又浮上眼前。

百年前,綿延台中中區的綠川被截彎取直,作為防洪與發揮民生效益,青翠河岸一路綿延,曾被比喻為京都的鴨川。 原名「新盛溪」的綠川,是台中市中心四條主要河川之一,與柳川、梅川、麻園頭溪並列其名,而綠川流經台中盆地形成低窪平原,可以說是台中市人文的發源地。

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台,大量移住人口砍除了柳樹,蓋起了所謂的「吊腳樓」(如圖),有部分房舍跨在河道上。隨著城中人口逐漸密集,家庭洗碗、洗衣等生活廢水,直接流進綠川,超過水流負荷後,逐漸形成汙染;之後市集、屠宰場、以及加工業的興起,排放的汙水更是濃臭難聞,綠川於是成了一條漂浮垃圾、氣味異常的臭水溝;無奈的是,這也是數十年來,台中人對綠川的共同記憶與印象。

一趟河川小旅行,引發青年們對治水議題有更多的認識,他們發現「改善水質比河岸景觀更重要」,且唯有透過汙水下水道的建置,以及用戶接管率的增加,才能根本解決河川汙染問題;然而這項工程預估得要持續20年,在短時間無法徹地改善水質情況下,他們藉身體力行,參與市府的淨川活動,希望喚醒市民對環保生態的重視。

淨川工程三部曲  預估2018年完工

為落實市長林佳龍「舊城再生從開始」的施政策略,市府水利局提出具體計畫內容,包含汙水截流、旱溪引流、現地處理及環境營造,在確保防洪排水的目標下,進行水路空間的多元化利用,希望營造新型態的都市生活空間,拉近河川與市民的距離。

對於綠川的改善,市府祭出三部曲,先從源頭開始處理,有好的水質,才能營造優質的水岸景觀。不同於一般工業廢水的汙染源,水利局副總工程司林豊雄指出,川的問題在家庭廢水直接進入河川,在汙水用戶接管尚未普及前,截流可提早改善綠川的水質。因此首先辦理綠川中上游(民權路以北)鄰近區域的晴天汙水截流工程,將排入綠川的家庭汙水以截流導槽或截流井截走汙水,這項工程已於去年7月開工;至於綠川的汙水下水道建設也已進入設計階段。

「第二部曲旱溪引流,讓綠川再有常流水」,綠川早期為灌溉溝渠,後因都市計畫被截走水源,這次藉由旱溪引流,引進部分清水水源,讓綠川有常流水通過;另將截流的家庭汙水,採「礫間現地處理」方式,進行汙水淨化作業,透過礫間微生物吃掉汙水的有機物,過濾出較乾淨的水;此項工程在2016年11月中旬已啟動。

「第三部曲河道掀蓋,親水綠川指日可待」,水利局移除加蓋工程,是最後的三部曲,之後再進行整體河岸(雙十路至民權路段)的環境改善,並採用複式箱涵做法,以兼顧防洪及景觀的需求。去年10月23日綠川開工典禮,11月正式圍籬,整體三部曲工程預計2018年初完工。

開闢水路人文步道    綠川商圈再現

每年入春,綠川畔洋紅風鈴木綻放、如夢如詩,河岸邊老舊建築改造的「宫原眼科」已全國知名,斜對角、曾火紅一時的千越百貨大樓,10多年前因大火,如同廢墟般地長期無人聞問;原業主們終於在去年達成共識,成功籌組都更會,並儼然帶頭興起一股都更潮;另一旁巷弄內亦可見小而美的飯店進駐,青年業主們甚至主動投入守護河川的培力工作,在一趟淨川之旅後,他們發現「綠川並沒有想像中的髒」。

未來若能開闢自然生態的水路空間,讓遊客可以透過行走人文步道、自行車道等綠色載具,拜訪東協第一廣場前的親水廣場、宮原眼科前的綠景花園,及中山綠橋與復刻櫻橋遺跡等歷史建築,百年前兼具生態與詩意的綠川,可望風華再現。

延伸閱讀
平溪天燈節 元宵中秋璀璨登場
2017年01月10日 | 7年前
德廠換陸老闆 偷排廢酸入河
2017年01月05日 | 7年前
舊城水岸再生 中市拚2年後完工
2016年10月23日 | 7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