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魚小心吃 這兩種鮪魚含汞超標
研究人員利用數學模型,重新分析了過去40年來發表的有關夏威夷附近捕獲黃鰭鮪魚(yellowfin tuna)和大眼鮪魚(Bigeye tuna)的報告,發現在1998年至2008年間,黃鰭鮪魚中的汞濃度每年增5.5個百分點,大眼鮪魚從2002至2008年每年增約3.9個百分點;大眼鮪魚的汞濃度比黃鰭鮪魚更高。
此項研究刊發於《環境毒理學與化學》(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雜誌,第一作者保羅‧德萊夫尼克(Paul Drevnick)曾任密歇根大學研究員,現任職於加拿大阿爾伯塔省政府卡爾加里辦公室。
美國環境保護署(EPA)對魚類可食用部分汞濃度的標準爲「甲基汞百萬分之一的作用水平」,甲基汞超標的淡水、河口魚類和貝類都會被下架,但鮪魚不在此列。這意味著,美國消費者購買北太平洋捕獲的黃鰭鮪魚和大眼鮪魚,尚無安全保障。
生魚片級的新鮮鮪魚被稱為Ahi,黃鰭金槍魚和大眼鮪魚是兩個主要品類,也常用來燒烤。因大眼鮪魚的汞含量過高,今年1月,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及國家環境保護署已建議孕婦、準備懷孕婦女以及母乳餵養的母嬰不要食用。
汞是一種有毒的痕量(即極微量)金屬,可在大型捕食性海洋魚類(如劍魚和鮪魚)身上積累到高濃度,對吃這些魚的人們構成健康威脅。海洋中的汞主要來源於人類活動——特別是燃煤電廠和開採金礦的排放造成的大氣沉降。
在北大西洋水域,汞濃度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達到峰值,由於北美和歐洲制定了新的環境法規,現已有所下降。
然而在北太平洋,1995年至2006年間,1000米以下淺水區域的汞濃度每年遞增約3%。據德萊夫尼克預測,如果目前的汞沉積率保持不變,預計到2050年汞濃度將會翻番。
德萊夫尼克也呼籲亞洲國家執行更嚴格的政策控制汞的排放,以免對海洋環境和食用魚類造成更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