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奇才 李斯特
法蘭茲・李斯特(德語:Franz Liszt,匈牙利語:Liszt Ferenc,1811年~1886年),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是浪漫主義音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李斯特建立了炫技性、風格華麗的演奏典範,還首創背譜演奏法。他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的效果,極大地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獲得了「鋼琴之王」的美稱。如孟德爾頌所說:「他的演奏確實無與倫比,我從未見過能夠在瞬間把音樂的感受傳達到指尖的演奏家,其音感之敏銳,當今世上難有匹敵。」
藝術家生平
李斯特出生於奧地利東部一個叫萊丁的村莊,父親是匈牙利人,母親是奧地利的日耳曼族人,因此他有兩個名字,分別是匈牙利和奧地利德語兩種拼法。 他從小隨母親說德語,直到晚年才學會用匈牙利文寫作。
李斯特的父親是一位業餘音樂家。5歲時由父親教會彈奏鋼琴,8歲時開始作曲,9歲登臺表演,獲得匈牙利貴族資助赴維也納學習,師從著名鋼琴教育家、貝多芬的弟子卡爾・徹爾尼。當他在維也納舉行第二次演奏會時,貝多芬也前來欣賞。在演奏結束時,貝多芬還上臺擁抱了李斯特。後來李斯特為了貝多芬塑像的事情,大力奔走、出錢,表達對貝多芬的景仰與尊敬。1823年李斯特全家遷居巴黎,1824年他在巴黎首次公演獲得成功。
1830年,李斯特遇到三位對他的音樂有很大影響的人:帕格尼尼、白遼士和蕭邦。帕格尼尼以其奇特的技巧,蠱惑了年輕的李斯特。而白遼士則擴展了樂團的規模,當李斯特接觸了浪漫主義後,也決定擴大鋼琴這方面的架構編制。蕭邦對李斯特的影響,則是撫平李斯特不安的情緒。
1835年,李斯特和一位在蕭邦聚會上認識的女性:瑪麗・達古(Marie d Agoult)定居瑞士。在瑪麗的影響下,李斯特開始鑽研歌德和但丁的作品,並進行作曲。這就是《巡禮之年》(Annees de pelerinage) 。之後的幾年,出現瘋狂的「李斯特熱」,李斯特在維也納一口氣辦了10場音樂會,足跡幾乎橫跨整個歐洲。
1847年,36歲的李斯特在和瑪麗分開後,遇到28歲的波蘭公主卡洛琳・賽恩-維根斯坦(Carolyne Sayn-Wittgenstein)。李斯特發覺能和卡洛琳共享深刻的宗教感情和對文學的熱愛,於是決定放棄旅行演奏的生活,和卡洛琳居住在俄羅斯南部的烏若寧斯 (Woronince),並開始專心從事作曲。然而,這種生活只維持了12年。之後,在1865年,他在天主教會中決心持守四項誓約,代表他願終生信奉天主教,之後他也決定守獨身原則。
在李斯特生命的末期,他把僅存的年華分給羅馬、威瑪和布達佩斯三地;奉獻出他的時間給音樂、宗教和愛情。這種安排令人滿足但也使人精疲力竭。在1886年,他在前往拜羅伊特途中感染了感冒,到拜羅伊特後併發肺炎,並於7月31日平靜的離世。
鋼琴奇才經典作品
李斯特一生創作700多首音樂作品,並創造交響詩這一音樂形式。他的主要音樂作品有吉普賽風格的《匈牙利狂想曲》、《但丁交響曲》、《帕格尼尼練習曲》,《華格納改編作品:唐懷瑟》等。
李斯特是一位偉大的音樂革新家,並在歷史上對改善音樂家地位,推動新生音樂風格起到相當大的作用。他最著名的貢獻包括發明了交響詩這一體裁。李斯特的論文《論藝術家的處境》對改善音樂家的社會地位起到很大的作用。
《愛之夢》
《愛之夢》,S541,實際上是3首夜曲,據烏蘭(Ludwig Uhland,1788~1862)與符利拉德(Ferainand Freiligrath)的詩上所附《男高音或女高音獨唱用的三首歌曲》(Drei Lieder Fur eine Tenor oder Sopran-Stimme)的編曲。共三首:1、據烏蘭的《高貴的愛情》(Hohe Liebe)而譜曲,富於表情的小行板,降A大調。2、據烏蘭的《神聖的死亡》(Seliger Tod)譜曲,極似慢板,E大調。3、優雅的快板,降A大調,據符利拉德的《盡其所能愛的去愛》(O lieb,so lang du lieben kannst)譜曲。
《唐懷瑟序曲》鋼琴改編版
《唐懷瑟》原是華格納創作的三幕歌劇。作於1842~1845年完整標題為《唐懷瑟以及瓦爾特堡的歌詠比賽》。音樂以小號的號角式演奏揭開了典禮的序幕,音樂進入舒展高雅的「高雅主題」,使人們彷彿看到了瀟灑的紳士和端莊的貴婦人的進行隊列。而《唐懷瑟》的序曲可以說是整個故事情節的縮影。整首作品不但技巧繁複且氣勢磅礡。有三個部分構成,中間部分表現肉慾感的維納斯堡的世界,前後兩個部分是虔誠的朝聖者的音樂。而且這是一首結構宏大的歌劇改編曲,從各種快速音階、琶音、雙音到左右手跳躍的八度、和弦,是典型的李斯特筆下的炫技式作品。
《前奏曲》
李斯特13首交響詩中的第三號,是李斯特交響詩中最著名的一首。
該曲最初寫於1844年,是根據法國詩人奧特朗(Autran)的詩作《四元素(風、水、星、土)》譜寫的合唱套曲的前奏部分,1854年李斯特將其改寫為獨立的交響詩,並配上了另一位法國詩人拉馬丁(Lamartine)的詩作《詩的冥想》中的一篇。同年,李斯特在威瑪的「Hoftheater」音樂會上親自指揮了該曲的首演。1856年曲譜在萊比錫出版,在總譜的扉頁上印有一段文字說明,而這段文字並不是拉馬丁的詩作。
《匈牙利狂想曲》(匈牙利語:Magyar rapszodiak)
全組19首鋼琴曲目都是以當時匈牙利民歌音調為主題,編寫於1846~1853、1882,及1885期間。其中第2、5、6、9、12,及14首後由奧地利音樂家法蘭茲・達普勒(Franz Doppler)改編,以交響樂方式來演奏。
《梅菲斯特圓舞曲》
此曲也常被譯為《魔鬼圓舞曲》,因為梅菲斯特就是歌德劇作《浮士德》中的魔鬼。這部作品原來是一首鋼琴獨奏曲,李斯特在1862年將它改編成約10分鐘長的管弦樂交響詩,而後又將其發展成共約70分鐘長的三樂章交響曲《浮士德》中的終樂章。鋼琴版的《梅菲斯特圓舞曲》堪稱是李斯特炫技作品的代表。
《鐘》
帕格尼尼大練習曲中流傳最廣,最受歡迎也是最著名的一首。《鐘》(義大利語:La campanella),或譯作《康派涅拉》,這是李斯特為獻給德國鋼琴家克拉拉、舒曼而作的鋼琴曲集《帕格尼尼主題大練習曲》(Grandes etudes de Paganini, S・ 141 (1851))6首中的第3首鋼琴獨奏曲。《鍾》是根據尼可羅・帕格尼尼的小提琴協奏曲《b小調第2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鐘聲迴旋曲」改編而成,並對其曲調用手搖鈴進行了加強。
據說1831年,李斯特在聽過帕格尼尼的音樂會後深受感動,而產生改編這些樂曲的想法。1838年該作品即被收錄到《帕格尼尼大練習曲》的原稿當中。
李斯特即使不是史上最偉大的、也堪稱是頂尖的鋼琴家之一。他的鋼琴曲獨樹一幟,交響詩則開拓了一種新的藝術形式。他的交響曲想像豐富、宗教作品動人心弦且具前瞻性、歌曲也格調甚高。李斯特的論文《論藝術家的處境》,對改善音樂家的社會地位起到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