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慶元宵之異同

⊙曉芸

黃曆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又稱上元,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過年最後的一天,自此以後一切恢復常態,故有小過年之稱。

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火助興。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吃元宵

元宵節期間,民間有吃元宵的傳統習俗,象徵著「團團圓圓」。南方人用糯米製成和龍眼一般大小的圓子,稱為「湯圓」,而北方人吃的圓子較大,裡面包餡的則稱為「元宵」。

迎花燈

元宵節又稱燈節,燈與丁諧音,因此迎花燈有求子添丁的意義。唐朝以後,花燈不但種類繁多、千變萬化,也成為深入民間的活動;宋朝是花燈的全盛期,宋代花燈華麗精巧可謂空前。現在則以當年生肖為主燈,再配合各種時令變化。

鑽燈腳

古時婚前男女少有見面的機會,因此利用元宵夜賞燈,男女在燈下互相偷看對方,這是古代的一種相親方式;現在則演變成為求子祈福,在燈籠下走來走去,以祈求神佛保佑。

猜燈謎

元宵燈節除了賞花燈外,最盛行的活動就是猜燈謎,猜燈謎起源於宋仁宗,就是將謎語貼在燈上,讓人一面賞燈,一面猜謎。燈謎是我國獨創的語文藝術,亦稱為「射」燈謎。

走百病

大陸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民間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迎紫姑(拜東施娘)

湖北省稱迎紫姑,廈門稱祭娘娘。相傳東施貌醜但做得一手好針線。不幸,她在20歲那年元宵夜因掉了一隻繡花鞋到廁所裡,在撿鞋時不幸溺斃,死後成為廁神。從此以後,想學好針線活的少女,便在元宵夜準備祭品(甜粿、糖果)與繡花鞋到廁所祭祀,祈求學好女紅。

舞龍舞獅

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和象徵,元宵節時各地都有龍燈。台灣早期的龍燈長約7、8丈,在竹鼓上貼上紗,作成龍形的燈籠,在龍頭與龍身裡面,點上幾十支蠟燭,然後綁在木棒上,由十幾個壯漢抬著表演,俗稱「弄龍」;元宵夜晚,各地獅陣也都一起出動舞獅,俗稱「弄獅」,其目的在驅邪祈安。

北天燈

台灣元宵節民俗活動中最著名的就是「北天燈、南蜂炮」,「北天燈」是指新北市平溪區的放天燈活動。天燈又稱孔明燈,為諸葛亮所發明,原用來傳遞訊號,後來漸漸演變成向上天祈福的民俗活動。傳說天燈能將願望上達天神,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筆在白紙燈上書寫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願,並燃放鞭炮助長天燈升高的氣勢。

南蜂炮

「南蜂炮」是台南市鹽水區200多年來特有的民俗慶典。相傳在清光緒年間,鹽水一帶瘟疫肆虐,居民於黃曆正月十三關聖帝君聖誕之日,迎出關公神像遶境驅邪,民眾大燃鞭炮以助神威,結果元宵節次日,猖獗20多年的瘟疫居然奇蹟般的消退了。從此以後,鹽水人為了感恩,便在元宵夜燃放煙火、鞭炮,久而久之,成為當地最負盛名的傳統盛典了。

聽香

正月十五台灣有「聽香」的習俗。古時後想得到佳偶的少女,先在家中神明前燒香祭拜,祈求神明指示「聽香」的方向,然後依指示方向在路上無意間或偷聽到的第一句話,回家再擲筊確認,藉此占卜事情的吉凶。但現今這種「聽香」行占的習俗已不多見。

偷俗

傳說台灣待嫁的姑娘於元宵節要偷別人的蔥或蔬菜才能嫁到好丈夫,所以有「偷挽蔥,嫁好夫(台語)」、「偷挽菜,嫁好婿」的俗語。不過現今這些古老的習俗已漸漸消失了。

乞龜

「乞龜」也是台灣民間習俗。所謂「乞龜」,最初是由廟方供出龜形的糕點讓信徒擲筊乞賜,待得到神明允賜後,就可帶回家讓全家「吃平安」或藉以祈求後嗣、財富。乞得麵龜的信徒在事業得意或求得子嗣後,隔年必須準備加重的麵龜供其他信徒求乞。這是元宵節一項熱鬧有趣的民俗活動。◇

延伸閱讀
元宵節到寶山鄉打中午賞花燈
2015年02月28日 | 9年前
貪官情人劫 擲千金防二奶起義
2014年02月14日 | 10年前
傳統習俗:猜燈謎、吃元宵、觀燈
2014年02月07日 | 10年前
西螺慶元宵 提燈籠走大橋
2014年02月13日 | 10年前
元宵團圓節 東亞同慶賀
2014年02月07日 | 10年前
竹市元宵燈謎搶答 贈林書豪簽名球
2014年02月12日 | 10年前
受天宮迎元宵 米糕桃萬人吃平安
2014年02月11日 | 10年前
鹿港迎龍燈 花壇迎燈排
2014年02月10日 | 10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