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觀光2.0 永續發展「心」經濟(4)陸客不來 專家:偏鄉轉型契機

學者認為,農村、原鄉的自然、飲食、建築……本身就具有發展遊憩的潛力,但居民需要學習轉化這些素材。圖為轉型為休閒園區的埔里農家,遊客體驗種植茭白筍。(中央社)
學者認為,農村、原鄉的自然、飲食、建築……本身就具有發展遊憩的潛力,但居民需要學習轉化這些素材。圖為轉型為休閒園區的埔里農家,遊客體驗種植茭白筍。(中央社)

文/記者黃捷瑄

交通部觀光局統計今年7月及1~7月來台國外觀光客數據,7月陸客較去年同期減少15.03%,但1~7月的陸客總數成長0.41%;而7月及1~7月的國際觀光客分別成長1.88%及7.93%。

內政部移民署公布的資料,今年1到7月,中國大陸團體旅遊來台約102萬人,比上年同期減少約9萬人(年減8.4%);同期陸客自由行累計約89萬人,比上年同期增加約11萬人(年增13.8%),且每個月都有至少10萬人以上的自由行旅客,優於去年前7個月只有4個月分突破10萬人次。

由上述數據可以知,今年5月以來減少的陸客以團客為主,近幾年來依賴大陸團客的台灣遊覽車、餐飲住宿、紀念品業者因此大喊生意掉了五~八成,並且組織「百萬觀光產業自救會」走上街頭向政府要客源。

然而,上面的數據對台灣民眾來說,最明顯的感受是「陸客少了」,正如財金文化董事長謝金河5月在臉書寫的:「少了陸客,日月潭多了一份安適的寧靜!」網民呼朋引伴地說:「現在可以去日月潭了!」而且也歡迎更多不受陸資「一條龍」牽制的日韓、港澳等國際旅客來台,促進台灣觀光發展。

陸客自由行 真切感受兩岸差異

另一現象是,陸客自由行每個月約有一成的成長,現在網路、社群媒體使查詢及流通訊息非常便利,這些陸客及其他國際旅客一樣,喜歡自己安排交通食宿及景點。

關注兩岸及台灣議題的評論家范疇便說,這些自由行陸客扎扎實實地接觸到台灣的「平民社會」,深切地體驗到兩岸制度、文化上的差異,政府甚至應該大方宣布「每日5千的自由行名額開放到1萬人,甚至5萬人」 ,因為政治上越多陸客認識真實台灣,台灣就越安全。

人人腳下有黃金

從觀光的角度來看,專家也認為,如果搭上國際旅客增加及慢遊風氣,特別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農村旅遊、民宿,大陸團客減少正是旅遊業「質的提升」的契機。

偏鄉、農村及原住民部落多面臨人口外移、老化,從而難以傳承、積澱文化的問題,但有道是「人人腳下有黃金,它可能離你只有一層淺土的距離,關鍵就在你肯不肯彎下腰去發掘! 」農村、原鄉的自然、飲食、建築等,本身就具有發展休閒產業的潛力。

師大地理系教授、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理事長李素馨說:「農村要轉到休閒旅遊或休閒農業,實際上就是把原來的特色、生產、產業重新整理,把花季、動物遷徙、季節蔬果、傳統建築(如水圳、三合院、菸樓等)、產業(如水田、果樹)等特色轉化成讓觀光客『體驗』的東西。透過採野菜、編苧麻、手工染等參與互動,帶出更深刻的旅遊體驗。」

師大地理系教授李素馨說:「農村要轉到生態旅遊,實際上就是把原來的特色轉化成讓觀光客能『體驗』的東西。圖為排灣族深具特色的傳統服飾。

師大地理系教授李素馨說:「農村要轉到生態旅遊,實際上就是把原來的特色轉化成讓觀光客能『體驗』的東西。圖為排灣族深具特色的傳統服飾。(網路圖片)這樣的遊程或許不會一下吸引很多人,但卻有細水長流的效果。李素馨說:「遊客實做之後把產品帶回去,分享給朋友,穿的衣服或包包是自己做的,口耳相傳地起到宣傳作用。」

然而,「居民一定要認知到:我原來沒有從事服務業,可是現在要做這個的時候,除了我原來的知識,我還要學習『服務產業要怎麼做?』我本來吃的東西要轉化,做給遊客吃,中間有一個過程,要去學習、轉換。」

在這個類似「商品化」的過程中,有一個微妙的平衡。李素馨接著解釋:「那個說出來的故事或做出來的菜要有包裝,可是我們又不希望它的商品化是不夠真實的,變得太商業或太制式,還是要某種程度保留它的真實性,可是你又要去學習,這會有一點兩難。但是那是一種過程,需要這樣不斷去做,才有可能。」

師大地理系教授、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理事長李素馨師大地理系教授、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理事長李素馨(師範大學)

不只消費,還有價值的認同

學者也提醒,遊客與景點的關係是互動的,居民提供什麼樣的遊程,就會吸引到什麼樣的客人。選擇農村或生態旅遊的遊客「不僅去消費,還有價值的認同」,例如現在的工作假期,人們願意花三、四千元坐高鐵,然後去做手做步道、種樹、除草或整理老房子。「因此居民在營造行程的時候,可以換一個想法去做,會有遊客願意做這樣的事情。」

李素馨說:「遊客做了之後有一種快樂感,類似他自己的價值,他認同那個價值,所以他願意付出。他認同這個地方、認同這個環境,所以願意做這個事情。」

雖然觀光業表面上是商業運作,在賺錢,但核心是人的理想與熱情。李素馨說:「觀光轉型不可能只靠一個人,比如是鄰長或里長,下次選完又不是他怎麼辦?所以一定要那個價值獲得社區居民或一群人的認同,然後渲染出去,讓更多人願意回來共同做這件事。大家認同他的價值的時候,他會做得有熱忱,又很高興。遊客也會覺得:哇!好棒!」

李素馨推薦,宜蘭南澳的金岳社區就是一個凝聚社區力量發展生態旅遊的例子,其幕後的推手是電影《賽德克.巴萊》飾演抗日英雄莫那.魯道的牧師林慶台。一開始是林慶台與太太宋月娥在推動,後來台大城鄉所畢業的部落子弟陳芃伶又全力投入。

經過長期經營,社區重建了瞭望台、穀倉、涼亭, 找回瀕臨消失的泰雅族傳統建築,部落老少回到數十公里外的舊部落尋根,這些行動的成果也轉化為遊憩資源。與此同時,揉合「莎韻之鐘」故事的部落旅行也逐漸上軌道,形成經濟上的良性循環,支應更多族人回鄉生活。

這股力量還在擴大著,南澳的金岳、東岳、朝陽、金洋的社區工作者組成「南澳生態旅遊聯盟」,朝南澳生態旅遊「單一窗口」的目標努力。◇

李素馨說,宜蘭南澳的金岳社區就是一個凝聚社區力量發展生態旅遊的例子。圖為山明水秀的金岳村入口。李素馨說,宜蘭南澳的金岳社區就是一個凝聚社區力量發展生態旅遊的例子。圖為山明水秀的金岳村入口。(網路圖片)

【台灣觀光2.0 永續發展「心」經濟】專題

(1)布袋鹽鄉的高跟鞋

(2)開發與環境保護的永恆衝突?

(3)「露客」湧山區 無法可管亂象多

延伸閱讀
補陸客缺口 台灣觀光業赴美行銷
2016年09月27日 | 8年前
明星代言行銷 觀光客很有感
2015年10月18日 | 9年前
蝴蝶保育有成 南豐永續經營起飛
2015年07月31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