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觀光2.0 永續發展「心」經濟(1)布袋鹽鄉的高跟鞋

南布袋鹽田群鷗翔集的溼地景觀。(嘉義縣政府提供)
南布袋鹽田群鷗翔集的溼地景觀。(嘉義縣政府提供)

文/記者黃捷瑄

當台灣逐漸受到全球觀光客青睞,大陸「一條龍」團客又驟減之際,觀光業也像其他產業一樣,亟待擺脫忽略環境成本、追求低成本的旅遊消費模式,向永續發展「轉型」。如果用一句話概括永續旅遊或生態旅遊,師大地理系教授、專長觀光遊憩的學者李素馨說,這是一個提升國民素養的問題,很重要的概念是「責任」。政府、業者,甚至觀光客,都意識、學習並認同永續理念,產業才可能「升級」。

當觀光客讚美台灣人熱情好客、拾金不昧、樂於助人時,經常形容「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是的,風景是人心品質在可見現實的反映,換句話說,短視與自私的遊憩規劃與活動,也會反映出「不美麗」的風景,如空拍紀錄片《看見台灣》中過度開發的清境農場;而開放半年多,訪客數驟減的「高跟鞋教堂」正落實了學者的憂心。

延續台南北門「水晶教堂」、「婚紗美地」,讓遊客拍照打卡、想像「浪漫、幸福」、衝高遊客數的模式,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於去年10月動工興建高跟鞋教堂。

以「裝置藝術」為名的工程,引發學術界、文化界質疑,其形成的地景與地方文史脈絡脫節,玻璃反光也可能影響周邊棲息的鳥類。這項工程一度在質疑聲中停工;但又在地方及民代的強烈反彈下復工。

據環境資訊中心報導,主導此計畫的前雲管處處長鄭榮峯堅持興建的理由是「吸引人潮」,他說:「先有人來了以後,再來講鹽業文化、宗教文化、溼地與鳥類生態,遊客不來,講這些都不會成功。」

儘管雲管處聲稱,高跟鞋意象來自過去必須截肢以保全性命的烏腳病女孩,穿著高跟鞋走紅毯的夢想,還為此製作專屬歌曲,但遊客的感動和關注顯然非常短暫,打卡之後便不見蹤影。

高17公尺、造價2,300萬的玻璃高跟鞋今年2月傳統新年開放,當月遊客衝破40萬人次,單日遊客數達到5萬人次。但到3、4月便驟減至20多萬人次,5月跌破20萬人次,6月只剩12萬人次,7月可能由於夜間打燈回升至21萬人次,至8月約20萬人次。另外,雲管處處長9月初交接時,承認高跟鞋教堂的姐妹作「水晶教堂」,因觀光客流失,考慮開放遊客進入,刺激遊客數。

嘉義布袋高跟鞋教堂,由於與當地自然、人文景觀格格不入,引起相當大的爭議。嘉義布袋高跟鞋教堂,由於與當地自然、人文景觀格格不入,引起相當大的爭議。(嘉義縣政府提供)

醜到驚訝的「讚」

有參觀過「高跟鞋教堂」的遊客說:「醜死了,不會再去第二次!」李素馨說:「觀光有一個心理是『炫耀』,現在臉書、社群媒體打卡很方便,它即使醜到令人驚訝,人們也會按讚。大家一窩蜂,可它的效益卻是很短暫的。」

現在各地執政者無不想破頭打造地標性建築,盼藉此刺激觀光產業。事實上,若高跟鞋教堂蓋在主題遊樂園,並不會引起那麼大的反彈,文化界憂心的是政府決策、公共建築,起著人民美學指標、帶動價值觀的作用,鼓勵這種速食文化,長遠來看是「殺雞取卵」。

「官員的觀念要改變,不能只追求遊客數量而已。爆衝人數並不會久遠,因為它不是在地生活、文化轉化出來的。」李素馨提醒:「政府應審慎地考慮它之後產生的問題是什麼?它會不會對環境造成不可回復的破壞?它的經濟效益的亮點有多大?是很短暫的嗎?有沒有可能是比較長期的?」

人比賺錢更重要

以布袋為例,李素馨說:「那裡的鹽田、溼地、漁村有它原來的特色,烏腳病也有其歷史文化,地方可以去把它轉換出來,可是那不會一下造成人潮。」

很重要的是,政府要想到「怎樣去培育或給一些機會,讓當地人還有年輕人願意回流去做這些事情。像過去談『社區營造』,重點不是營造社區,而是在營造人。賺錢重要,但人更重要,要有人持續做這些事情,願意去經營,帶動一些夥伴回去,計畫性地長遠推動。」李素馨說。◇

延伸閱讀
補陸客缺口 台灣觀光業赴美行銷
2016年09月27日 | 7年前
高跟鞋教堂園區 滯洪池現倒影
2016年03月16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