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投資馬車」奔向異國的背後(上)
近幾年,中國對外投資增長極快,2015年,中國海外投資總額為1,231.2億美元;2016年才到4月中旬,中國海外投資就高達1,100億美元。外界評論多以為是中國「走出去」戰略的成功實施,卻忽視了因中國經濟高度貨幣化、資產嚴重泡沫化,投資實業已經無利可圖。對於外資來說,中國已不再是投資天堂;對於中國資本來說,與其說他們是向外尋找利潤高地,還不如說是尋求安全。
據上海財經大學高等研究院發表的數據分析,今年一季度民間投資第一次大幅度下滑至5.7%(社會總投資增速為10.7%)。該分析還指出兩點:一、本輪「投資復甦」主要是政府財政預算資金和銀行貸款,即政府投資,民企的自籌資金反而出現萎縮,一段時間以來「國進民退」的投資格局因此進一步突顯。二、這輪「投資復甦」唱的仍然是同一首歌,首先是基礎設施投資增加,其次是房地產市場銷售的復甦帶來了房地產投資及一部分上下游產業投資反彈。
將上財數據分析的話用大白話總結,即:中國仍然在用超發貨幣拉動經濟,而這些氾濫的流動性仍然進入了房地產這個池子。這是從2009年開始形成的資本流向定勢。從那年開始,中國成了世界上第一印鈔機,央行行長周小川為了應付流動性過剩這一中國金融的洪澇災害,提出了「池子理論」,將房市、股市稱之為儲藏貨幣的池子,也算是承認了濫發的貨幣根本不進實體經濟這一事實。
貨幣不流進實體經濟,是因為實業投資效益低下,這也是近年來中國經濟的老毛病了。2014年8月,《富比士》雜誌發表〈中國經濟40年繁榮的終結〉(The End Of China’s Four - Decade Economic Cycle),文章引述了《中國褐皮書國際》的一個觀察結論,中國信貸需求史無前例的疲軟。褐皮書作者調查2,200家公司的結果是:2014年第2季度,中國金融機構曾打開信貸閘門。6、7兩個月共投放了約1.9兆元新增貸款,社會融資也在增加;但由於缺乏有前途的機會,這些公司都未申請多少新信貸。迎合私人小企業的影子銀行不得不將利率降到比國有銀行還低,以吸引客戶。
2年前的褐皮書與近日的上財數據分析反映的是同一事實: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對投資回報率的敏感度完全不一樣。投資回報率下降,民營企業會減少貸款。但不需受資產回報約束、有政府兜底的國企卻繼續借貸。貨幣政策本是調整經濟結構的輔助工具,未料兩年過去,中國經濟結構毫無改變,貨幣投放仍在加速,但資金仍然不進入實體經濟,直接推動了資產通脹,使得實體資本投資回報率預期急劇走壞。
這種政策必然導向一個結果:沒有償債風險的國有企業繼續依靠借貸在國內做無效投資,而民營資本開始向外發展,最高目標是為資本尋求利潤高地,最低目標是避險。
投資馬車奔異國,民營馬兒跑得快
過去20多年,投資是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而投資這駕馬車有三匹馬拉套,即政府投資、外資、民企。且看這三匹馬的現狀如何。
中國國企在海外投資中一直佔主導地位,雖然據說虧損高達九成,但至2015年仍然佔中國海外投資的58%左右。國企投資海外,是中國政府為解決資源對外高度依賴,出於戰略考慮的一種投資布局。
自2009年以來,絕大多數在陸外資不斷減員、撤資和關廠。從2008年至2012年,東莞有7.2萬家企業被關閉。2014年,有不低於4千家企業關門;2015年10月,2千多家台資企業大舉撤離東莞,500萬工人被逼離開。儘管外資企業撤離的方式各種各樣,但撤離的原因只有一個,即在中國辦廠已經無利可圖。(待續)——轉自美國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