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中國老齡政策的「硬指標」(上)
長久以來,在中國輿論接受政治監督的環境下,內容盡顯「形勢一片大好」的文章、資料以及報導,可謂是屢見不鮮。最近就有一篇類似的文章是關於中國老齡政策問題。文章指出,「研究顯示,近年來中國的老年人政策整體發展態勢良好,老年福利保障水準呈逐年提高趨勢,政策導向性『硬指標』發展較為顯著,但老年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的『軟指標』建設較為滯後」。這句直擊主題的結論意在指出,有關中國老人各方面的政策,「軟指標」不行,但絕大多數「硬指標」已經很不錯了。
之所以敢於承認「軟指標」不行,一方面或是為了襯托「硬指標」很行,另一方面也是由於「『軟指標』不行」或已在社會中形成了普遍共識。更重要的是,在老年人的問題上,搞清楚「軟指標」與「硬指標」究竟孰輕孰重,也是判斷針對老人頒布的相關政策、採取的措施是否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關鍵。
從「老年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等『軟指標』則較為滯後;在老年人社會服務以及老年健康與教育方面,……呈明顯下降趨勢;如每萬名老人擁有老年活動站/中心/室、臨終關懷醫院、法律援助中心、老年大學、老年協會的數量,……僅有50個指標變化為上升趨勢」的細節性描述中,我們顯然發現,這些在「軟指標」上所體現出的不足並不關乎「生存」的問題,而只關乎「生活品質」的高低。
然而,有人或許不信,在GDP趕超日本、居世界第二的泱泱大國,老人還會有「生存」問題?實際上,「硬指標」這三個字就是對此問最好的回答。因為這一指標所涵蓋的方面正體現在「老年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養老金以及各類專為老人提供的補貼等關乎中國老人是否真能踏踏實實活下去的問題上。
儘管一份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老年人政策進步指數」報告給出了甚為樂觀的資料,比如「老年社會救助、社會保險、社會福利三方面……,其上升趨勢的比率分別達到63.71%、98.39%和78.49%」,「2012-2014年間,城鎮職工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月均已超2,000元(人民幣,以下同)」,又比如「全國新增各類養老床位342萬張」,「有14個省的註冊養老機構絕對數量增加,19個省註冊養老機構的比率上升,天津、湖南、四川和西藏4省實現了零的突破」;然而從中,我們卻不難感覺到,這些極盡烘托的資料背後仍透著一股悲涼。(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