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項實驗證明進化論謬誤 引科學界震動

【記者張秉開、徐若水/綜合報導】
細胞生物學最新研究引發科學界轟動。加拿大和捷克的科學家共同發現一種細胞不依靠進化論者所認為的必須細胞器──線粒體而存活。研究結果再次證明生命進化論的錯誤,並提示應修改教科書上的生命定義。

生命形式遠比想像複雜

幾10年來,生物學家一直認為所有複雜細胞或真核細胞──包括動物、植物和真菌的細胞──都具有線粒體這種進化出來的細胞器。並在教科書中定義線粒體為真核細胞不可缺少的產能工廠,認為細胞必須含有線粒體,否則無法生存。線粒體能利用氧氣和醣類製造化學能量──三磷酸腺苷,從而為生物細胞提供動力。

但澳大利亞科技網站科學警示近日報導,加拿大和捷克科學家作出的驚人發現:類單鞭滴蟲屬的真核細胞中沒有線粒體──說明幾10年的生物學定義存在錯誤。新發現的單細胞生物則能利用涉及硫的化學過程來產生能量。

這個發現具有空前巨大的影響力,改變了人類對細胞怎樣生存和生長的看法。也就是說,生命比人們想像的更複雜多變,不像進化論者所假設的那種公式般簡單。有關研究發表於5月23日的《當代生物學》雜誌上,再次證明以進化論為基礎的現有生物學理論的缺陷。

病毒是進化論燙手山芋

近期有多個實驗證實進化論的錯誤。物理學網站3月22日報導: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基因研究顯示,人體基因中新發現來源於19種人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DNA。

雖然研究者表示實驗是為了研究人類DNA的進化,但結果卻說明進化觀點的謬誤。因為進化論一直無法解釋病毒的來源和功能等問題,甚至在假設的生物發生系統中將病毒排除在外。

按照進化論有關生命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的理論,無法說明病毒是高級還是低級生命,也解釋不了先存在病毒,還是先有細胞,兩種生命形式同時存在。

分解塑膠細菌的迷思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3月11日報導:日本科學家發現細菌可完全分解最常見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製成的塑膠。

負責這項研究的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科學家吉田昭介在《科學》雜誌上解釋稱:這種細菌的名稱為 Ideonella sakaiensis 201-F6,其分解塑料的原理是使用兩種酵素,也就是酶。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在有關報導中表示:讓科學家感到困惑的是,為什麼在90多種含有相同酵素的細菌中,只有這種細菌具備分解塑料的能力,這也是進化觀點難以解釋的現象。

斑馬紋來源論被推翻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月23日報導:斑馬紋沒有哪怕是一點點進化論所稱的偽裝作用。研究者表示:本想證明斑馬紋符合進化推論,但經過仔細分析和測量得到恰恰相反的結果。

進化論者長期固執地傳聞斑馬條紋是抵禦捕食者的圖案,但這完全沒有依據。斑馬條紋越少的地區,本該有更多獅子,但事實並非如此。斑馬紋不斷變化以弱化捕食者視力的功能,應該在樹林間較好起作用,但斑馬大多數時間卻生活在空曠的草原上。

另外,有關斑馬紋易於防止蠅蟲叮咬的說法,也在實際觀察中被推翻。

水生藻類和陸地植物

美國科學促進會網站去年12月16日報導:丹麥科學家因找不到足夠的化石證據說明綠藻進化成所有陸生植物,而不得不向基因組中尋找依據,但得到的研究結果恰好說明進化觀點是錯誤的。

丹麥嘉士伯實驗室的傑斯博.哈爾特解釋稱:那些生物學者使用「太多讓人高興的巧合事件」去想像輪藻經過所謂的「長期預適應」而變成所有陸地植物。

哥本哈根大學的科學家彼得.烏勒斯科夫說:「我們測得的基因和形態數據都說明,進化論說的理想演化假設很難解釋水生藻類變成陸地植物的過程。因此我們不得不根據現有試驗的證據而改變想法。」

科學的騙局 人類的恥辱

所謂的(生物)進化論,是英國人達爾文1859年11月3日出版的《物種起源》中提出的假設,包括兩個理論:所有動植物都是由較早期、較原始的形式演變而來;生物演化是通過自然選擇而來。其理論要點包括:物種並非一成不變,而是隨環境的變動而改變;生物的演化是長時間連續性的緩慢改變;同類生物有共同的祖先;生物族群會隨著繁殖而擴大,適者生存。

對於「進化論」的假說,達爾文自己也底氣不足。他在《物種起源》第6章中寫道:「眼睛有調節焦距、允許不同採光量和糾正球面象差和色差的無與倫比的設計。我坦白地承認,認為眼睛是通過自然選擇而形成的假說似乎是荒謬可笑的。」他承認:「到目前為止,每次想到眼睛,我都感到震駭。」所以他在書中共用了1,100多次這樣的措詞:我們可以如此想像、假如、假設、如果…… 。

儘管謬誤百出,也完全不合邏輯, 也沒有一個經得起推敲的證據,但由於科學的片面和局限,以及所謂科學權威的私心作祟,以及無神論者的吹捧和推崇,以致1個半世紀來,一直處於假說狀態的進化論,被「確認」為劃時代的科學成就,直到今天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恥辱的事件──認禽獸作祖先。
延伸閱讀
可笑!長者領津貼要證明自己活著
2016年05月23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