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改豆未分流 台人吃飼料級黃豆
台灣進口黃豆不像歐美、日本分食品級、飼料級,只分基改、非基改。每年進口260多萬噸,高達98%是基改黃豆,且除草劑嘉磷塞(俗稱年年春)殘留值為10ppm,比本國稻米0.1ppm、毛豆0.2ppm高出近百倍。主婦聯盟與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連續第四年挺「國際反孟山都行動」,17日召開記者會高喊「反孟山都、基改豆要分流、年年春不要殘留」,並呼籲政府,應對進口黃豆做飼料級、食用級分流,以降低嘉磷塞風險,更要落實追蹤追溯機制,確保國人飲食安全。
國人每年直接攝取20公噸黃豆,來源是挑選自作為油料與飼料用的大宗進口統豆,選一些給人吃號稱選豆。台灣大學農藝系教授郭華仁表示,20年前美國黃豆協會到台灣,告訴業者基改黃豆出來,是不是該改進口食品級黃豆給人吃,業者為商業考量還是繼續使用統豆,引起健康疑慮,經過立委努力總算強制標示基因改造。市面上很多豆漿店標示非基改豆漿、豆腐,可是消費者還是有很多疑慮,因為主管機關並未好好把關。他要求食藥署做好監控工作,最好每個月測1次,違反標示規定者就重罰。他也指出,美國歐洲基改黃豆當飼料用,人不會吃,人要吃就吃食品級黃豆。
立委蔡培慧則說,美國黃豆出口協會報告指出,日本每年進口約300萬噸黃豆,三成是食品級,拿來做豆腐、納豆、味噌、豆漿與醬油,日本要求進口食品級黃豆是非基改。而我國外食族、素食人口眾多,衛福部應該仿效日本做法,限制基改黃豆用途,並重新檢視我國對進口基改黃豆嘉磷塞殘留容許量。
美國進口的黃豆嘉磷塞平均殘留量是2.6ppm,阿根廷平均殘留量約6ppm。台灣無基改推動聯盟召集人黃淑德強調,基改黃豆存在除草劑殘留,與對人類健康的未知風險,政府務必要在邊境對基改黃豆進行例行性嘉磷塞檢驗,加強邊境的檢測能量,把檢測實驗室能力建立起來(包括增加檢驗人力、經費與方法),並將已測出的結果公布、揭露。
立委林淑芬曾要求食藥署檢測進口黃豆的嘉磷塞殘留量,她指出,美國提出與各國貿易的總結報告表示,基改食品強制標示與基改食材禁止進入校園兩項政策,被認為是台美貿易障礙,在美國的壓迫下,日後台灣政府可能以這兩項政策作為利益交換的條件。眼前更應該堅守立場,反對美國的孟山都集團,基改的管制標準絕不能退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