拚經濟 專家:先求復甦再求改革
在國際景氣復甦趨緩情勢下,台灣經濟也深陷泥淖,新政府上台後該如何挽救?根據財政部公布最新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4月出口呈現連續15個月衰退,超越金融海嘯時期的「連十四黑」,為何有這種「波瀾不興」的異象?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認為,主要是占台灣GDP達七成的出口,近年遭受循環因素及結構性問題夾擊,幾乎難以喘息,要讓台灣敗部復活的經濟政策,必須具備「對的態度」和「對的方法」,施政「需要復甦」更甚改革。
結構改革不宜搶快 須循序漸進
梁國源認為,結構改革有急迫性,但不宜搶快,必須審慎規劃、循序漸進的推動,新政府宜先透過擴大投資,讓民眾在短期內有感復甦,產生信心並累積新經濟舵手聲望,再來談改革,屆時可將聲望轉化為經濟轉型的動力。擴大政府支出不是漫天撒錢,而是進行具有「擠入性」政府投資,帶動民間投資並增加就業率。
自2000年起,台灣淨投資占GDP比陡降,且廠商投資能見度有限,投資連續15年停滯,加上多重結構因素盤根錯節,難以促進台灣製造業投資增長,包括人才流失、2003年後台灣資本市場活力漸失、廠商長期委外生產、研發能量少、研發組識失衡等,梁國源認為,這些都是造成台灣出口難起色的原因,也拖累經濟成長表現。
近年,中國出口產品結構明顯升級,勞力與資源密集型產品占出口比明顯下降,高科技零組件及電子產品占比趨勢增加,相比之下,台灣在高技術其他產品及零組件占比雖明顯擴大,但高技術電子產品占比卻大幅萎縮,足見中國已漸成台灣主力出口產品的重要競爭對手。
梁國源認為,台灣產業升級速度不夠快,勞動市場無法配合產業結構變化,加上之前政府缺乏願景及策略,面對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造成現下「前有強敵、後有追兵」的困境,現在國際競爭非常激烈,新政府要追求的是「非基期效果所創造出來的實質成長。」
「錯誤的觀念會造成錯誤的政策,導致錯誤的結果,形成觀念陷阱,造成經濟惡性循環。」梁國源說,當前台灣經濟成長策略過度偏重產業政策,應納入財權保護、健全的金融市場、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及維持總體經濟穩定等因素,「把產業政策當經濟政策是很危險的事,畢竟台灣沒有這麼大的資源,若押錯了產業影響很大。」
重新認清創新本質 擺脫悶經濟
此外,一個經濟體想要有足以推動經濟持續前進的創新動能,就必須要3種創新不停的循環進行,市場創新型、效率型、效能型(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史汀森倡議3種創新),缺一不可,台灣談創新也不是一、兩天的事了,為何至今仍看不見顯著效果?
梁國源表示,台灣若想靠創新擺脫多年的悶經濟,就得先破除根深蒂固的迷思,重新認清創新的本質何在,再以戰略的高度,重新規劃一個包括資本市場、租稅結構在內,適合創新的經營環境,才能有收割成果的機會,否則再怎麼奉創新為尊,也無濟於事。
梁國源提到,過去台灣經濟的凋敝,雖有國際環境及中國大陸積極發展進口替代帶來的衝擊,但最主要的是各界對台灣經濟前景失去信心,導致投資不振,因為當個人與廠商對經濟前景失去信心,會減少支出、增加儲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讓經濟陷入回饋迴路特質的惡性循環,進入難以衡量的不穩定狀態。
規劃執行改革 不宜比復甦先行
對照管理學大師柯林斯提出企業由盛轉衰的5個階段,台灣經濟發展已進入第四個階段「病急亂投醫」,一步一腳印與永不放棄的態度是台灣經濟突圍的要件,就救治人的病痛而言,西醫與中醫哪個有效?答案見仁見智,那麼救一個經濟體的病痛呢?復甦與改革,哪個優先?沒幾位專家學者能保證。
梁國源指出,即便新領導人或執政團隊能規劃出必要且妥適的改革,仍不宜比復甦先行,因為再好的的改革方案也可能在某些環節阻礙經濟復甦,導致各界對政府失去信心,削弱政府推動結構改革的執行力。因此,新政府必須縝密的評估後,再制定長期轉型政策,且應與相關產業妥善溝通,打造出具有各界共識的政策組,讓政策一推出就可形成穩定的預期。
梁國源坦言,「對的態度加上對的方法」是成功經濟政策的要件,因為比起正確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執行經濟政策的態度,因為方法對了,但態度錯了,極易造成政策失靈。
他強調,台灣需要一組願意認真診斷自身經濟的優勢與弱勢,並獲取明確的依據後,才慎重引導經濟轉向的舵手,也需要一個懂得依循當代經濟成長理論而完整規劃的施政理念與政策組合,真正為台灣長遠發展著想,且經得起時代考驗的政府團隊。
隨環境彈性調整策略「以小博大」
當前台灣經濟及產業面臨發展瓶頸、人才成長難敵時代變化之需的程度已相當嚴重,恐非短期可翻轉,但梁國源以狐狸與刺蝟生存策略提供一個新的思考點。
他坦言,過去台灣習於用刺蝟方式求生,人才養成亦是如此,靠高性價比打天下的經營策略也如此。在變化更快速、競爭更激烈的當代,台灣應學習狐狸的生存法則,隨環境彈性調整策略,就像性價比不高的iPhone,透過跨足雲端、數位串流、社群、支付、多媒體等新型態服務,取得優勢,就是狐狸策略奏效所致。
最後,梁國源以歐洲小國拉古薩共和國「以小博大」故事作結語,冀望當年拉古薩利用打造友善的經商環境、審慎的金融政策、公平與開明的社會政策,及極大化外交的力量策略,使其在列強環伺下,仍得以保持高度自主,且有蓬勃的經濟活動的實例,能提供新政府與社會各界一個重燃志氣的引信,他相信只要「以小博大」志氣再起,台灣經濟就能重現往日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