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血汗經濟 學者籲改善薪資驅動成長

學者指出,單靠出口及投資無法真正讓台灣經濟改善,要從改變產業結構及改善勞動市場條件,政府要淘汰沒效率出口、重內需,台灣才能走出血汗經濟。(記者陳柏州/攝影)
學者指出,單靠出口及投資無法真正讓台灣經濟改善,要從改變產業結構及改善勞動市場條件,政府要淘汰沒效率出口、重內需,台灣才能走出血汗經濟。(記者陳柏州/攝影)

【記者莊麗存/台北報導】

全球經濟回溫緩慢,主計總處日前下修今年首季經濟成長率(GDP)至-0.84%,準閣揆林全也鬆口,「GDP想保1,難度高。」學者指出,單靠出口及投資無法真正讓台灣經濟改善,要從改變產業結構及改善勞動市場條件,重視內需、淘汰沒效率出口產業等開始著手,台灣才有機會走出血汗經濟。

台灣勞工陣線4日舉辦「經濟轉型正義」學術研討會,邀請多個勞團與學者與會,籲新政府以新思維面對當前的經濟困境。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表示,目前台灣的經濟及產業環境,會讓大家不願思考改善勞動條件,過去的經濟成長思維,是希望先從產業先賺到錢,經濟成長的果實可進一步分享給勞工,在現在經濟狀況下恐怕不容易達到,因為現在的經濟模式是降低勞工條件達成經濟成長果實。

邱俊榮說明,要先從改變產業結構著手,包括改變經濟成長模式,再來調高基本工資,若產業結構及生產模式、經濟發展觀念等沒改變,只依賴「廠商賺到錢才有可能改善勞動條件」的邏輯恐永遠無法改變,所以將來若要達到「公平經濟、全民共享的經濟」,必須先思考台灣經濟成長的動能,甚至是從產業結構改變開始,這些都不好的話,成果就會很有限。

未來新政府要做些什麼才能有利勞工?邱俊榮回應,除了改變產業結構及經濟成長模式外,政府是否合適直接介入勞動市場?例如提升工資、加強工會力量,從聯合國報告、美國智庫的研究看來,目前主流的想法是,認為政府應該用力地介入勞動市場,改善勞動條件,因為過於依賴市場自發性利潤驅動的力量,長期證明對於改善勞動市場是非常差的。

「所以全球目前已逐漸發展成從利潤驅動的經濟成長模式,變成從薪資驅動的經濟成長模式」,他說,若台灣不要置外於全世界的潮流,除了改善產業發展環境及產業結構外,直接用政府力量改變勞動市場條件也是重要的事情。

另外,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副教授李健鴻建議,台灣應參考世界上多數國家對於最低工資制度強制性執行措施,訂立「最低工資法」,因為透過立法方式,將實現與維持高水準的就業指標,明定為決定最低工資的評估依據,已是不少國家的共同做法。此外,建立有效的最低工資執行機制,包括明訂最低工資具有法定的約束效力、確保勞工代表與雇主代表可以獲得即時的最低工資相關資訊、對於違反最低工資規定者施以適當的強制性處罰等。

勞陣:分配不正義
勞工陷三窮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祕書長孫友聯說,窮忙、窮累、窮苦所構成的三窮絕境,正是當前台灣勞動環境的貼切寫實,主要來自經濟成果的分配不正義,台灣即將面對第三次政黨輪替,他也向新政府喊話,千萬別像超車時才會靠左,選舉時感覺是跟勞工站在一起了,超完車了又靠回右邊,「跟勞工站在一起絕對不是在野黨的宿命」。◇

延伸閱讀
時力推最低工資法 違者可罰百萬
2016年04月29日 | 8年前
勞陣抗議要求調漲基本工資至26K
2016年04月29日 | 8年前
出口慘 主計總處砍首季GDP至-0.84%
2016年04月29日 | 8年前
中國人急出逃 砸大錢辦投資移民
2016年04月27日 | 8年前
經濟走緩 陸再撒錢搞基建
2016年04月24日 | 8年前
張揆:新政府處理兩岸要有智慧
2016年04月20日 | 8年前
1年19兆 陸綠色投資增1倍
2016年04月18日 | 8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