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窟窿

當我們對物質的欲望越少時,內心世界卻會因此變得更豐富,更敏銳,我們就能打造出那越小的但卻能容納越大的幸福的窟窿。(Fotolia)
當我們對物質的欲望越少時,內心世界卻會因此變得更豐富,更敏銳,我們就能打造出那越小的但卻能容納越大的幸福的窟窿。(Fotolia)

文/西樓尋夢
法國有一句發人深省的諺語:「幸福的窟窿越小,那裏面的幸福就越大。」

提起幸福,我總會想起那則古老的童話:主人公出外周遊世界,途中看到一對雍容富態的男女躺在大樹下一張舒軟的大席上,但兩人正擠在軟席中央相互踢打推罵,爭吵不休。女人說男人占的空間太大,男人說女人太貪。實際上, 這張軟席寬大得可以容納下十餘人。

他看得滿頭霧水,又勸不住兩人,只得繼續前行。走著走著,他又遇到了一對衣衫破舊的男女躺在一棵樹下,仔細定睛瞧看,這 兩人竟睡在一根竹竿上,只聽見男人對婦人說,親愛的,你看這竹竿全讓我占了,你快移過來一點吧。婦人也說,親愛的,你快掉到床外去了,快往我身邊挪過來吧。

這個童話的意義不言而喻:「幸福與幸福之外的一切無關。」成功、財富只是外表的榮光,而幸福是精神性的,內在的精神是不能由外界提供的。英國作家蕭伯納說:「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未得到想要的,二是得到了想要的。」這說明人的無限欲望,使生命遠離了幸福。

人們都想由小到大,嚮往外在大量的物質財富裏獲得幸福,其實這是人們認識思維中的誤區。大有大的難處,小得精致何嘗不是一種完美,很多時候守住小的完美,比起大而無度,更符合生命之道。

幸福是一種心靈感覺,是一種從最簡單的事物裏汲取快樂的能力,並不與財富地位同步。相反,當物質財富越多時,人們從中得到的幸福卻會越少。這就是現今有人提出的「幸福遞減律」。正如朱元璋在饑寒交迫時,喝那碗乞來的雜什湯覺得鮮美無比,但當了皇帝後卻再也找不到當年的那種美味之感了。

幸福的詮釋,並不是擁有最多,而是需要最少。當生命裏填塞的東西越少時,人的精神就越自在,心靈就越單純,生活就越幸福。曾讀到一 個故事:有一戶人家生意做得火紅,每晚工作到深夜。附近有一個挑擔貨郎,每晚喝酒唱歌,卻也逍遙自在。後來這戶富人主動借錢給了挑擔貨郎,從此,挑擔貨郎成了做大生意的人,每天忙碌到深夜,再也聽不到他的歌聲了。生活就是這樣,當你有了,你也就沒有了。

真正幸福的人生,是那些懂得在寧靜生活中享受小趣味的人。所謂金榜提名,衣錦還鄉之類的大趣味,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的。況且在追求大趣味的過程中,如果沒有小趣味的調節與點綴,人生就只能成為痛苦的跋涉。

尤其在歷盡滄桑之後,對人生幸福的理解已不再是香車寶馬、霓虹燭照,而恰是那平常生活中的高山流水、輕風細雨,是那愛人每日歸來的笑語聲,是那跟親人一起吃飯聊天看電視的溫馨,是那從郊外聞得的芬芳的野花,是那平靜從容之中孕育著的永恒。如果我們能體會到這種平淡之中的幸福,能在一粒沙中見世界,能在鍋碗瓢盆中品味出坦然,那麼這就是生命中的一個大境界了。

然而,在各種欲望的驅使下,我們常常焦急地盼望著未來,急等著週末假期的來臨,急等著購房買車的兌現,卻忘記了怎樣享用生命中最重要的此時此地。難道當我們生命走進夕陽西斜之時,也急著去死嗎?還是一首打油詩寫得妙:「柳綠綠,花紅紅,體味生命分分秒秒;急如蟻,亂如蜂,忙忙碌碌一場空。不急不忙,看空非空,吃飯睡覺,其樂無窮。」

其實,生活裡最難的往往不是創造什麼奇跡,而是如何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如何去感知身邊那些細小而又真實的幸福。感覺的遲鈍和麻木,使我們不會欣賞每日的生活,錯過了許多快樂的時光,這是我們最大的悲哀。一位白血病患者曾如此感嘆:「健康的時候,曾為許多瑣事而煩惱,現在與死亡四目相對,感到原來的煩惱日子多美妙,平平常常的美麗,在平平常常的時候卻體會不到,健康的人們啊,每個日子都最好,而你並不知曉。」

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麗因生命而存在,生命因美麗而幸福。唐詩有云:「昔日戲言身後意,今朝都到眼前來。」人生苦短,若不留心把握,轉瞬之間,生命便會煙消雲散般地逝去。

作為人類,那相對簡樸的物質生活和高質量的精神生活,原本更符合我們的本性。而當我們對物質的欲望越少時,內心世界卻會因此變得更豐富,更敏銳,我們就能打造出那越小的但卻能容納越大的幸福的窟窿。

延伸閱讀
隨緣與惜緣
2016年04月01日 | 8年前
心累(圖)
2015年12月17日 | 9年前
簡單的快樂
2015年11月08日 | 9年前
幸福離我們有多遠
2015年11月02日 | 9年前
沙子與幸福
2015年10月04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