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立台主體性 杜正勝:應從台灣放眼世界 

前教育部長杜正勝認為,台灣學生應該具有的就是以台灣來看世界,而非很表面的在談、在爭統獨問題。(記者陳柏州/攝影)
前教育部長杜正勝認為,台灣學生應該具有的就是以台灣來看世界,而非很表面的在談、在爭統獨問題。(記者陳柏州/攝影)

【記者江禹嬋/台北報導】

前教育部長杜正勝,是台灣近20年來任期最長的教育部長,令人馬上聯想到「三隻小豬」,「罄竹難書」的解讀。因當年力推台灣主體教育,飽受媒體、立委圍剿,成為汙名化最深的教育部長,更歷經游錫堃、謝長廷、蘇貞昌、張俊雄4位行政院長;十多年過去了,許多人認為,「若不是杜部長堅持將公民科納入大學指考,這些年的公民運動,根本開不了花、結不出果。」

由資深媒體人韓國棟撰寫,描述杜正勝擔任教長心路歷程的新書《走在風尖浪頭上——杜正勝的台灣主體教育之路》日前舉行分享會,邀請前閣揆游錫堃、前教育部主祕莊國榮、大直高中公民教師黃益中分享這段過往。

杜正勝是歷史學者,無黨無派,除了故宮博物院長資歷,沒有其他政治背景,在學界享有盛名的他,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但沒做過大學校長,卻在2004年5月20日接掌教育部。在任內推行四大施政主軸,包括培養現代國民、建立台灣主體性、拓展全國視野、強化社會關懷。

為何找杜正勝當教育部長?游錫堃談到,教育本身就像是個工廠,尤其是學校教育,它沒有辦法決定意識形態、價值觀,但要決定教什麼?就一定要具有深厚人文修養的教育掌舵者,自然就想到杜正勝。

他印象深刻的是2003年,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的杜正勝,當時推出「福爾摩沙17世紀的台灣、荷蘭與東亞」特展,探索與重現台灣在17世紀的歷史地位,從台灣看世界的策展能力,讓游錫堃印象深刻。

游錫堃當時跟杜正勝說,這部長很不好做,因為即將要推動的修訂高中歷史課綱,牽涉到中國、台灣史觀之爭,朝小野大下民調一定會很低,既使如此也絕不能辭職。

上任後修訂高中歷史課綱,台灣史獨立成冊,讓學生先認識自己生長的台灣,杜正勝果真遭受到立委輪番炮轟,民調一落千丈,看到他一步步的堅持。游錫堃說,「我很敬佩他的堅持與堅韌」。

政大教授、前教育部主祕莊國榮談到,教育議題會因時空轉變而有所不同,但台灣主體意識、主體性,是現在對台灣非常重要且深遠的議題,他強調,「這不是統獨議題」。

過去大家最熟悉的台灣地圖,都是一個大中國旁的一個小台灣,都是以中國為中心來看台灣,其實回到古地圖,應該是從台灣來看四周的國家,才會有全球視野,現在台灣的學生應該具有的就是以台灣來看世界,而非一般很表面在談、在爭的統獨問題。

外界認為,現在年輕人因當時由杜正勝手中確立台灣主體性教材後,10年間的灌溉與養分的吸收,因而導致2014年太陽花學運、反黑箱課綱事件的接連發生。

杜正勝說,歷史若用單一因素來解釋是非常危險的,歷史是非常複雜的,端看台灣十幾年來的變化,是很多台灣人共同努力的結果,有內外在形式的因素,以及個人主觀在內等諸多面向。

談到歷史課綱微調爭議。杜正勝說,「年輕人已經給它評價了,不需要輪到我,在我看來,政府何必微調課綱呢?」他說,社會已給這次事件下了判斷。

韓國棟分享,許多高中老師談到,日前爭議巨大的107課綱,其實原先是很先進、很好的課綱,最可惜的是歷史領綱微調,破壞107課綱整個架構,讓其無法如期實施,最大的問題是在歷史,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作為一個平民布衣,以及觀察者。杜正勝說,台灣主體教育開始普遍覺醒、廣泛性認識,2014為開端,他說,太陽花學運是個轉捩點,之所有會有反服貿、反黑箱課綱,就是年輕人已體認到立足點在那裡。

這兩年有個感覺,「是年輕人來教育我們老人,有些老人也逐漸在覺醒,從媒體上已經看到轉變。」

針對新政府目前積極推動的轉型正義,有些人認為是復仇、清算,甚至是扣帽子,有人則認為是在尋求改革。杜正勝談到,以前認為應該這樣做,但是今天覺得是不合理,應該糾正的,這就是轉型正義。今天就比以前對嗎?也不見得。

杜正勝進一步闡釋,20世紀以來,世界性變化包括蘇聯解體、東歐共產國家垮台,墨索里尼、希特勒等人的下場,人家是如何對待專制者,皆有很多例子可循。

「原來威權專制體制下認為可以做的事,進入民主人權的體制後,卻是不該做的,於是對過去的事加以糾正或清理」,即是轉型正義的意義。

他舉東西德統一例子,原先在共產黨控制下的東德,官員認為應該的事,等到兩德統一後,從西方民主社會的觀點來檢視,是違背人權、構成犯罪的行為,因此後人用人權角度加以處理,給個交代,就是轉型正義。他說,「這標準是用普世價值來衡量的。」

轉型正義是全面的,過去是累積太多不正常的東西,現在要讓它正常,過去有太多不合理,現在要讓它合理,「轉型正義除了制度性上的困難,要改變存在人們心中、腦中的東西,那才難啊!」 有些思想與謬誤,早已深植於細胞內、DNA裡。

從歷史經驗來看,所有事情最後都歸結於後天教育問題,教育看似沒有政治兩個字,但常是「政治最大的角力點」。杜說,做官的人避免講這話,但現在作為一個平民就會有感,若說教育與政治無關是騙人的。

過去膚色、種族歧視更嚴重,這也是政治。對事情是來自如何正確看歷史,所以歷史史實呈現就很重要,所以歷史課綱為何有這麼多人爭論,在於史料與解讀不同。

他認為,民主社會具討論機制,不只大人討論,孩子在課堂上也應以討論為主軸,老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去討論,是教導學生找各種資料來討論,而非給予既定答案,民主機制就是這樣。這也是轉型正義,未來教學現場是否能這樣做,朝更合理化方向走,則是一門值得投入的課題。◇

延伸閱讀
公民教師:多元思辨形塑價值觀
2016年02月23日 | 8年前
「任務已了」 游錫堃預告隱退?
2016年01月29日 | 8年前
黃益中贈書 盼教長尋回風骨
2015年07月22日 | 9年前
2015童玩節開幕 20歲生日快樂
2015年07月05日 | 9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