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垂直整合 匯率影響力漸弱
日本大印鈔票、促貶日圓後,各國競貶、以鄰為壑的貨幣戰沒有發生;但是日圓跳水也沒有達到刺激出口增長、改善經濟的目標。經濟學家發現,透過干預匯率提振出口的效果,取決於出口產品中外國進口成分的比率。就國家整體而言,美國製造的出口商品中,15%的原料仰賴進口,比率最低;德國25%。若以促貶本幣作為刺激出口的手段,德國獲得的效果遠不及美國。
《華爾街日報》報導,愈來愈多的證據顯示,「貿易動態(trade dynamics)的移動鈍化了促貶本幣的影響」。日本是這個現象的例子之一。換句話說,企業採購生產出口產品原料的方式已經改變。過去製造業從本國採購所需原料,現在卻愈來愈尋求從國外進口原料,結果造成出口產品中包含了許多進口成分。
然而不變的是,當一國利用貨幣貶值增加出口產品的競爭力時,進口物品的價格也會提高,並抑制國內的消費,例如歐元貶值時,德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成本降低,但德國製造業從外國進口的產品原物料成本也同時增加。
匯率對進出口影響逐漸減退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及世界貿易組織(WTO)正在研究全球供應鏈對貿易流動的影響。這兩個單位的專家研究出口製品所包含的進口成分比率,發現自1990年代中期,這個比率就顯著增加。以瑞士出口品為例,從1995~2011年,比率從17.5%增加到21.7%;韓國貨品則從22.3%增加到41.6%。
國際貨幣基金(IMF)及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用上述研究,評估匯率對進出口的影響是否和從前一樣,結果發現其效果隨時間遞減,有些國家的減弱幅度達到30%。
歐洲央行(ECB)執行理事會理事科爾(Benoit Coeure)2015年11月在加州演說時表示:「透過全球價值鏈,各國愈發垂直整合,匯率變化對貿易的影響將遞減。」科爾認為,這個過程會減少匯率走勢作為「減震器」的角色。減震器能夠把全球需求從強大的經濟體導向較虛弱的經濟體。
日圓貶值沒能重啟經濟成長,決策當局把原因歸咎於全球需求疲弱,即便如此,日本出口的市占率也應增加才對。2014年初,歐元對美元貶值約20%,同樣使用量化寬鬆政策的歐洲央行也有類似的發展。
2015年初,QE被預期能夠提振出口,刺激歐元區經濟成長。但事實上,截至2015年9年的第三季,歐元區由於進口比出口增長更快,成長反而倒退,工業產出處於低位。
專家認為,匯率走勢的影響約需12~18個月的時間才能反映出來,所以現在已可覺察它對歐元區跟日本的影響。經濟學家發現,透過干預匯率、提振出口的效果,似乎愈來愈不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