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新生再利用 呂大吉看到歷史脈動
建築師呂大吉參與歷史街區老屋修繕逾20年,對他來說,這份工作最有趣的是,在修復老屋之前,會先去了解老屋的過去,發掘出很多故事,除了個人家族史、家族興衰,還看到大時代歷史的脈動與變遷。此外,由於老屋很久無人居住,充滿跳蚤,動工前進行量測時,有時會被跳蚤咬到全身發癢,或工作人員不小心卡在腐朽的木造樓板間動彈不得,也令他印象深刻。
呂大吉改建的歷史建築物或老房子,大多位在台北市的大稻埕,其他還包括在民生西路的新芳春茶行、衡陽路上的掬水軒,以及今年得到老屋新生銅牌獎、位於杭州南路二段的樂埔町等。而當中,呂大吉認為最有意義的是位在延平北路、涼州街口的仁安醫院(現為台北市社造中心)的修復。
成為民府溝通橋梁 締造雙贏
呂大吉表示,仁安醫院工程不只是修了房子,過程中也讓原本會被拆掉的房子保留下來,創造雙贏結果。老屋古蹟建築保存要雙贏通常都會有困難,有時屋主會趁著半夜把房子拆掉(如寶斗里古蹟)。十幾年前保存意識沒那麼高,仁安醫院卻能透過協調、溝通方式創造雙贏局面。
仁安醫院是1927年(日治時期)興建的磚造鋼筋混凝土建築,呂大吉說,跟總統府一樣,鋼筋部分用的是鐵軌,房子承繼巴洛克風格,屋頂山牆部分還是很華麗,但一、二樓立面牆面就沒那麼華麗,是從巴洛克過渡到現代主義的某種折衷。
當年仁安醫院屋主找上呂大吉,原本是希望比照涼洲街上那棟星巴克改建,留一小部分後面蓋大樓。對身為建築師的呂大吉來說,當然希望屋主將建築保留,但同時考量屋主的立場,後來送到台北市政府審議,市府也希望屋主保留。
呂大吉表示,自己在這過程中成為屋主與市府間的橋梁,扮演了協調、溝通角色。他告訴市府,屋主年紀大了,房子保留下來,沒有能力維護、維修,還有如果要做產權轉移,法規限制也蠻多;後來市府配合修改法規,屋主把房子捐贈出來,所有疑慮都解決了,老房子也保留下來。
開設旅遊資訊站 行銷大稻埕
大稻埕旅遊資訊站是呂大吉經手修復的另一個老屋再利用案例。該旅遊資訊站的前身是繡莊,日治時期街屋看板式磚木建築,私人產業傳承7、80年以上。
呂大吉表示,由於他在大稻埕修過幾棟老房子,那時已建立口碑,老繡莊屋主打聽之後找上他修繕。屋主原本想在修繕後,把房子租給熱炒店,呂大吉對此感到相當惋惜,便表示自願承租下來,先成立巷子內工作坊,後來發展成大稻埕旅遊資訊站。他希望透過商品販售支撐旅遊資訊服務,帶動大稻埕的新榮景。
迪化街老房 述說台日糾葛史
關於老屋修復趣事,呂大吉表示,修繕之前會先了解該建築的過去歷史,探聽到的可能是家族興衰,早期屋主因家道中衰,傳承到某一代賣掉房子,不過也有些家族維持得很好。還有的如迪化街上有家族經歷二二八事件,因為是台共身分,房子被沒收、充公,後來轉售給從大陸遷移來台的紡織廠。
談到迪化街一段86號的台灣農產企業,呂大吉說,前總統李登輝當台北市長時,過年到城隍廟拜拜,就會到台灣農產坐坐。迪化街90號以前屋主是台共委員,位階蠻高的,呂大吉後來做歷史調查發現,有次台共先驅謝雪紅要到大稻埕開會,事先知道政府要抓人,就趕快逃走。
還有,光復初期政局不穩定,大稻埕的仕紳、企業老板,歷經日本統治早就皇民化,發生二二八事件,又怕國共內戰共產黨侵台,移居到日本,就把迪化街的事業轉讓給長工或學徒。呂大吉指出,一些還在大稻埕經營的店家,其實是承襲自移民到日本上一代老板的事業。老房子故事很多,修老房子做調查過程中,能感受到這些真實發生在老房子的故事。◇
*~呂大吉與老屋之緣~*
呂大吉在20多年前任職於台北市都市發展局,1995、1996年,市政府打算把迪化街拓寬20公尺,並保存迪化街歷史街區,因而擬訂特定區計畫,首開政府在當地成立工作室先例。當時呂大吉被派到設在永樂市場5樓的迪化街工作室,負責推動歷史街區保存及特定區計畫,由於這段因緣,開啟了他修復古蹟之路,當時他進行的是與居民溝通、保存老房子,把法律、制度、獎勵措施做好。他也參與舉辦第一、二屆迪化街年貨大街活動。
他於1997年成立建築師事務所,認識一些大稻埕的地主、屋主。2000年特定區計畫公告,他就從大稻埕開始做歷史街區老屋修復。對於保存與開發之間要如何取捨、怎麼折衝?參與歷史街屋保存這麼多年的呂大吉認為,需要智慧及互相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