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師
「師」之本義,在私塾時代稱「先生」,為表示尊崇,所需之學資稱「束脩」,實物為榖多少「石」;軍師一詞,三國時代之孔明,西遊記稱太師。至於軍中之「師」是統率團及其直屬之部隊而言,是軍中最重要之骨幹,它有人事任免權,裝備齊全,可以獨立作戰。
教書之人,為何稱師呢?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人,並不是生而知之,哪個人沒有疑惑呢?疑惑了不去從教師學習,既有的疑惑終究得不到解決。所以不論高貴貧賤,不論年長年幼,只要他道術之所在,學術有專攻,我們都要尊稱他為師。
聖人沒有一定的教師,孔子曾經拜過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這一輩人做先生;郯子這一輩人,他們的賢明不如孔子,孔子說道:「三人同行,中間必定有一個人做我先生的。」所以弟子不必定要不如先生,先生不必定要比弟子賢明。其中蘊藏著一個道理,那就是:「以彼之長,補我之短;以我之優、改彼之拙。」也就是所謂:「學習有先後,學術有專攻」之意。
老師還有兩種說法:
一說:老師是宋、元時代對地方小學教師的稱謂。有詩云:「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貌。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
一說:老師一詞,最初指年老資深學者,後來才把教學生的人也稱為老師。
筆者認為,師道之不敬久,我們要尊崇老師、敬畏老師,把老師傳道、授業、解惑之工作,視為神聖的一種事業,以挽救老師之尊嚴與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