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師系列】 專訪歐陽教教授——談台灣社會與教育的問題(3)
~推行主動關懷與給予希望的關心運動,能解決台灣連續隨機傷人事件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這個關心運動每個人都有責任參與。~
A歐陽教教授:
近年來台灣不幸的社會事件屢屢發生,不管這些涉嫌犯案、有暴力行為的年輕人,是不是媒體所提到的反社會人格,每個孩子都需要,都值得被好好的對待。
讓不同的孩子找到「希望」
反社會人格是一種人格特質、心理狀態,只要教育得當,這些人格特質是會發生正向變化的。曾用科技改變了世界是蘋果創辦人Steve Jobs、曾帶領美國經濟邁向繁榮的是總統Bill Clinton,但這兩位大人物年輕時,都曾被外界貼標籤為反社會人格的青年,我們看到這樣的歷史過程,必須體認到教育的任務之一,是帶給與協助不同樣態的孩子找到「希望」。
這是教育的必要過程。學人M. Warnock曾說明「希望」(hope)這種心境對人的重要性,「希望」是產生某些情感的趨勢,是一種經驗更為偶發性情緒的預備狀態,而失去希望就如同失去想要或欲求任何事物的能力,事實上是失去活下去的願望。因此,不要讓小孩帶著希望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讓這些孩子看到希望是必要的教育過程。
每個人都願意付出愛與關懷,讓年經人身處在健全、溫暖的環境,這將是最好的社會保護網。
我舉一個實例,在1975年3月底,越南淪陷在共產黨手中,4月初老蔣過世,那時候我在倫敦進修,那個時代氛圍真的是風雨飄搖。後來回來擔任教職,在學校服務,當時新學期開學,有一個越南學生, 失去與父母的聯繫方式,天天不知道該怎麼辦。
當時那個學生的經濟來源也斷了,我就和這位失去家的學生說,「你就把老師的家當成你的家,老師願意支持你。」用關懷讓這位生命正遭到巨大苦痛,接近邊緣的學生,心安定、安頓下來,用愛陪伴面對生命難關的人,後來這位同學也平安走過來了。愛與關懷不但能協助到周遭人的情緒問題,更能讓社會問題發生率降低,用心關心周遭人,也同樣是保護自己。
每個人都願意付出愛與關懷,讓年輕人身處在健全、溫暖的環境,這將是最好的社會保護網,所以我說每一個人都有責任,一起盡棉薄之力,用愛關懷周遭需要關心的人們。(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