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之風
2009年9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端午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於是端午節又增添了新時代的意義。以屈原求真為民,堅守氣度,不與惡勢同流合汙的端午節涵義,得到世界的讚賞和尊重。
據《禮記》載,端午節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百姓以浴驅邪。後來楚國詩人屈原於五月五日銜冤投江,節日就演變成紀念屈原的節日。歷史的推進,節日的演變,不斷沉澱出特別的端午文化,猶如屈原筆下的〈離騷〉一樣,色彩斑斕,瑰麗獨特。
據說,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會(WPC),推選屈原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人們對先賢的懷念,正因他卓越的仁義操守;人們之所以紀念屈原,也正是因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對高潔美好人性的追慕和嚮往。或許,這正是出於人的先天本性,自然地表達與流露。
浩浩正氣 貫穿千秋
《史記》中〈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國貴族,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讒去職出宮,被放逐邊疆。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江。
每年端午節,人們都會口耳相傳,或用現代的網路輿論,讓人不斷重複記憶歷史的一幕。儘管端午節的起源有多種版本,但無論哪一種,其實都是體現人的內心深處,對忠孝價值觀的認可與肯定。
當人們讀到唐代詩人文秀的〈端午〉:「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常會感同身受忠臣之烈,深沉悲壯。在險惡困境中,堅持求真,不懈砥礪,屈原的深沉剛烈,也儼如浩浩正氣貫穿千秋。翻閱古籍,悲壯畫面猶如歷歷在目,觸動心際,義無反顧的堅忍和忠貞,在歷史的天空不斷迴響。
名人雅士 讚頌屈原
屈原在險惡的困境中,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詩仙李白在〈江上吟〉一詩中寫到:「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有「外儒內佛」之稱的白居易在〈寄唐生〉中說:「功高虞人箴,痛甚騷人辭。」詩聖杜甫說:「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魏徵等撰寫的〈隋書‧經籍志〉說屈原之作「氣質高麗,雅緻清遠,後之文人,咸不能逮。」可見名人雅士仰慕、追蹤屈原的文采風流,均發自內心的讚頌。
歷史悠久,傳承有序。人們用不同的方式追慕先賢,以示敬意。想想延續了千百年的端午節,它的存在或許就是一種昭示:那些堅守節操的人,會被後世永遠記憶;真心為民,遠離惡勢,義無反顧的忠貞,也會被後人無限的緬懷和謳歌。時間的流逝,會逐漸淘去冤屈的沙礫,顯現出堅守真理的璀璨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