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國父 日殖民下救主 蔣渭水

【記者趙芷菱/報導】
蔣渭水一生以和平革命的方式,推展臺灣的民主思潮,曾進出日本監獄十數次,創立臺灣第一份報紙、第一個政黨、第一個工會,不僅成為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的中心人物,也是一般民眾期望的「臺灣人之救主」,更被後人尊為「臺灣國父」、「臺灣的甘地」。
 
大部分人或許不知道,早在蔣介石、蔣經國的「蔣氏王朝」之前20多年,臺灣就已有一位本土的「蔣氏」,在近代臺灣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記。
 
蔣渭水(1891—1931)生於《馬關條約》中臺灣被割讓給日本的殖民時代,出生之後5年,正值清廷甲午戰敗,臺灣被割讓給日本之際,而在其逝世後僅月餘,日本又對中國發動「九一八」事變。蔣渭水生逢國家與民族命運多舛危殆之際,因而註定與造就其奮鬥和不凡的一生。
 
抗日殖民英雄 追隨國父思想
 
蔣渭水時代的臺灣知識分子,在1920年代掀起了臺灣文化啟蒙及政治社會運動的熱潮,有人說1920至1930年代是「蔣渭水的時代」,那時代的精神叫做「蔣渭水的精神」,但這段歷史遺產,卻長期不被臺灣社會所認識,直到近幾年蔣的歷史事蹟才逐漸被還原。
1920年蔣渭水30歲時,適逢蘇共推翻帝制革命成功、一戰結束後興起民族自決主義與第三共產國際會議的相繼召開,這些都深深影響當時全世界的社會革命者,包括蔣渭水和孫文。而蔣渭水又比孫文更堅持這條路線,才會在遺囑說:「臺灣人的革命已進入第三期,無產階級的革命迫在眉睫。」較左傾的政治思想在此展現。
 
但以當時的時代背景,左派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重視工農階級,這在資本主義社會是屬社會地位不高、不起眼、收入微薄又沒力量的一群人,左派傾向同情他們,也總是在勞資雙方的糾葛中站在勞方這邊。
 
而殖民帝國者往往是極右派,他們榨取勞力並刻薄對待工農階級,對待殖民地更是毫不留情的剝削,日本自也不例外。因此在這種環境下,臺灣人時刻都能感受到不平等的對待與欺壓,所以像蔣渭水時代的知識分子在接觸外國政治思想、為臺灣找出路時,其實很容易與左派思想相合。
 
1925年左右,隨著臺灣各種政治思潮不斷興起,此時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國民黨改組,實行「聯俄、容共、扶助農工」政策,繼而北伐以期統一中國。這也激發臺灣同胞的民族意識與希望,他們樂觀認為「中國國情不久必可恢復正常而雄飛世界」。
 
隱失的歷史被還原
 
1951年蔣渭水逝世20周年,國民政府曾舉行盛大紀念會,由總統蔣介石追贈「民族正氣」匾(現存錦西街的蔣渭水紀念公園)以示旌揚。但此後又不再紀念了,蔣渭水的事蹟也從此被掩埋,直至近年臺灣民主意識抬頭,這段歷史才逐漸被提起。
 
而蔣介石之所以悼念蔣渭水,係有其時代的需要。據「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分析指出:透過史料回溯1949年,蔣介石因國共內戰慘敗而迫遷來臺,時風雨飄搖,美政府已對蔣介石失去信心,於是發表對華政策白皮書,宣布不再介入國共內戰,隨即停止對國民政府的軍事援助,國府情勢陷於險境。
 
美駐臺領事甚至悲觀評估,若無美援支撐,蔣政權在幾個月之內恐將崩潰。當時蔣介石為爭取美國回心轉意,特展現革新氣象,任命具有美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博士背景的吳國楨出任臺灣省主席,也任命畢業於美國維吉尼亞軍校、受美國信賴的孫立人將軍出任陸軍總司令。
 
吳國楨出仕後,有鑑於「二二八事件」臺灣人民對國民黨統治的失望,因此主張重用本省籍菁英出任要職,爭取民心,因而延攬蔣渭水之弟蔣渭川出任省府民政廳長,隔年蔣渭川轉任內政部常務次長。
 
然而情勢逆轉,1950年韓戰爆發,促使美改變對華政策。中共抗美援朝,毛澤東派兵進駐朝鮮半島,與美軍作戰。美因而恢復對臺的軍事及經濟援助,第七艦隊巡防臺海,臺灣轉危為安。
 
但美國對蔣介石能否有效治理臺灣仍有存疑,美國務院亦有主張臺灣地位未定論,要求蔣介石離臺。
 
就在此歷史背景下,為因應需要,1951年,蔣介石盛大舉辦追思蔣渭水逝世20周年紀念,其意在激起臺灣民眾之民族意識,其用心就不難明白了。隨後,韓戰陷於膠著,形成東西冷戰國際情勢,臺灣成為美在西太平洋圍堵共產主義的最前線,美右翼勢力抬頭,對蔣介石的態度也由原先的猶豫而轉為堅定支持。
 
蔣介石政權穩固後,吳國楨難以施展抱負,堅辭省主席,隨即以養病為由,赴美滯留不歸;1955年,又爆發「孫立人事件」,孫立人將軍遭到撤職軟禁。
 
至此國民政府已無紀念蔣渭水之必要了。紀念蔣渭水反而會踩到國府威權體制的紅線。蔣渭水在日殖民時代,尤能組黨,而當時在國民政府統治下反而是被嚴禁的,紀念蔣渭水豈不自踩地雷?
 
自此,蔣渭水不再是「民族正氣」的象徵,反而成為一種政治禁忌。戒嚴時期,蔣渭水的家族都避談往事,以致後代子孫也都不太清楚蔣渭水的生平事蹟。
 
直到1976年,監察委員黃煌雄才著作臺灣第一本關於蔣渭水的專書——《臺灣的先知先覺者:蔣渭水先生》。而半個世紀後,國民黨終於認識到蔣渭水的歷史價值,並急起直追。
 
2006年,蔣渭水逝世75周年,藍營執政的臺北市政府將「錦西公園」更名為「蔣渭水紀念公園」,並立碑紀念。國道五號北宜高速公路也定名為「蔣渭水高速公路」。且中央銀行在2010年發行5000萬枚面額10元的「蔣渭水紀念流通幣」,用以紀念其影響臺灣民主與文化運動的貢獻。
 
平凡出身 醫校展風華
 
蔣渭水,字雪谷,祖籍福建漳州,出生於臺灣宜蘭的平民家庭。父親蔣鴻章在宜蘭市街的城隍廟以命相維生,在4歲時,父親就收養了石有為童養媳,準備長大後與蔣婚配。幼時的蔣渭水一度周旋於廟會之間,做過乩童。8歲受教於宜蘭宿儒張鏡光,17歲才入公學校(小學),3年後即畢業,20歲以第1名成績考取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臺大醫學院前身)。
 
醫校生活是蔣渭水一生中重要階段,在同學印象中他是個「多才略,而亦敏求」之人,即於「專門知識外,不僅有餘力,且負勇氣領導校內外,從事些充滿民族意識的反抗異族統治行為,其所展現的反抗精神,實不失為同學中之豪傑。」他曾因毆打日本人而被禁足2星期,也曾在艋舺舉行學生大會,並在和尚洲水湳庄(現新北市蘆洲)舉行柑園會議,挺身痛斥日當局的壓迫,及鼓吹民主革命。
入醫校翌年(1911年),孫中山所領導的辛亥革命成功,消息傳來使得醫校學生皆洋溢著高昂的民族意識,學生之中又以蔣渭水表現最為熱烈。蔣渭水認為「要救臺灣,非先從救祖國著手不可」,他因此發動捐款,支持祖國革命,還曾憤於袁世凱竊國,積極參與潛赴北京暗殺袁世凱之計畫,後因故沒能成行,一直深引為憾。
 
醫人到救國 不懼囚牢
 
1915年蔣渭水以第2名成績畢業,分發至宜蘭醫院實習一年,隔年即在大稻埕(今臺北市延平北路)開設大安醫院。又於1917年取得宜蘭名酒甘泉老紅酒的代理權,在大稻埕開設「春風得意樓」,廣結社會各界人士,為其後民族革命運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5年後1920年,蔣渭水設立文化公司,多次參加「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隔年春天,結識了正在從事議會請願運動的林獻堂。蔣渭水認為林獻堂主導的議會請願運動,是當時「臺灣人唯一的活路」。
 
1921年,蔣渭水在大安醫院創立了「臺灣文化協會」,作為提倡民權之啟蒙運動組織,並發表文章《臨床講義》,確立了文協的方向。他從醫師的角度將臺灣擬為「患知識營養不良症」之患者,是世界文化的低能兒。
 
此後,蔣漸成為一個本土運動者,日總督府視其為臺灣政治社會運動的「第一指導者」、「煽動民族反感者」。1922年蔣到東京向日本裕仁太子(後昭和天皇)請願,而觸怒日當局,於1923年因治警事件(治安警察法違反檢舉事件)遭判刑4個月,為臺灣人因政治請願被拘禁之第一人。
 
但蔣卻將入獄視同「入學」,而且「入學後讀書的成績還更良好」。後來1925年他又因反抗總督政令被囚4個月。
 
2次入獄共監禁144天,成了蔣渭水充實精神財富的機會。醫校時期,蔣雖醉心於政治社會運動,但對於政治理論的知識,未作深入研究。蔣渭水戲稱坐牢為「遊學早大(日本早稻田大學)」。
 
獄中他寫下了《入獄日記》、《獄中隨筆》以及許多評論詩文,筆鋒犀利毫不隱諱地抨擊日殖民統治,指出臺灣嚴重的社會問題都源於日資本家的殘酷壓迫和榨取。

第一民黨誕生 強力揭弊日府
 
後臺灣文化協會因思想分歧而產生分裂,雖蔣渭水提出「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的呼籲,1926年「文協」終告分裂,蔣渭水、林獻堂等人退出,1927年臺灣史上第一個合法政黨「臺灣民眾黨」,也應運而生。蔣也另組織「臺灣工友會總聯盟」等,希望能喚醒民眾,一起挺身向日府爭取臺灣人民的權益。
 
以蔣渭水為首的「臺灣民眾黨」積極從事各種反日民族運動,成為日殖民當局最頭痛的眼中釘。民眾黨除推動地方自治改革、反對日殖民之始政紀念日活動和官有土地政策外,尤以揭露「霧社事件」真相最令人稱快。
 
1930年10月27日,日府出動大批軍警與飛機,甚至使用人道所不許的毒瓦斯,殘酷鎮壓臺中霧社泰雅族人,使幾近滅族。事發後,日懼曝光,一意掩飾。惟民眾黨全然不顧危險加以揭發,對內不斷報導,對外則致電廣為宣傳,並遊說日反對黨「大眾黨」來臺調查,且將事實公諸國際媒體,為緩和各方壓力,日被迫罷免臺灣總督、警務局長等官吏。
 
還有,日本政府為了販售鴉片圖利,1929年發布特許令,放寬臺灣人吸食鴉片。但「臺灣民眾黨」反對鴉片毒害,在全島各地舉辦打倒鴉片大會,還多次向國際聯盟控訴日本在臺販賣鴉片之特許制,1930年蔣渭水還不惜讓長子蔣松輝冒著生命危險,向設在日內瓦的國際聯盟發送電報。
 
電報順利發出,國際聯盟立刻派人來臺調查,日總督府迫於國際壓力,不得不改弦易轍,推動鴉片矯治治療工作。
 
這場鴉片之戰,民眾黨打得漂亮,卻讓日府顏面無光。1931年2月在「臺灣民眾黨」舉行全臺黨員大會時,臺北北檢署到場強制解散。臺灣第一個合法政黨只存活了3年7個月,就此終結。
 
蔣逝瓦崩 政治家典範
 
民眾黨被解散後6個月,蔣渭水因染傷寒,41歲即英年早逝。此後整個民族抗日運動在日本示警、高壓及分化離間下紛紛瓦解,政治改革的運動自此趨於沉寂。每在事件發生時,各種政治問題上皆缺乏積極有力的領導人物,時人同感共鳴:1920至1930年代是「蔣渭水的時代」,那時代的精神叫做「蔣渭水的精神」。
 
蔣渭水一生受日本拘捕、囚禁十餘次,都未改其志,致死都展現「徹底的特質和不妥協的精神」,認為是「政治家與政客的分水嶺」,這句話原本是蔣渭水對社會運動領袖蔡惠如的讚譽,後來大家認為其實蔣本人最符這個稱譽。
 
蔣渭水的元配石有,是一位樸實、勤快且賢良的妻子,婚後生了4個兒子,分別是松輝、松銘、時欽、時英。
 
而石有的哥哥石煥長、石進源、石秀源,後來也都是蔣渭水社會運動的重要幹部。兩家感情十分深厚。可惜石有沒受過教育,只能在背後默默支持先生。
 
蔣松輝(2014年以101歲高壽過世)曾回憶說:「家父給病人診病,診察費足夠車資時,就匆匆忙忙趕去講演。」像有還不完的演講債,南北奔波,日警也疲於奔命,他一次上臺可講3小時,日警視他為「煽動民族反感」的強烈民族運動者。有次在鶯歌演講,辯士只蔣一人,日警還出動20餘人「旁聽」。
 
蔣渭水的養女蔣碧玉(1995年逝)也說:「父親和他的同志們時常晚上去演講,但到半夜卻是另一批人回來給他們拿衣服,說是又被日本鬼子給捉去了,這種事經常發生。」
 
蔣渭水當醫生後,常和朋友上酒樓,因此於1919年結識藝旦陳甜,並將她納為側室,替她改名陳精文,也教她讀書識字。當時「臺灣文化協會」積極展開一系列的民權啟蒙運動,會員50人中只陳甜是唯一的女性。
 
陳甜一路陪伴蔣渭水從事社會運動,有時蔣渭水入獄,她也能獨自上臺演說,宣傳理念。她不但是蔣渭水的革命伙伴,也是心靈伴侶。
 
蔣渭水死後,清算財產,只剩2500塊奠儀,連電話都被搬走。但當時2500塊算是相當可觀的一筆錢,石有就依靠這些錢養大孩子們。
 
蔣渭水葬儀當日,不顧日府強烈警告,全島各地自動踴來參加「大眾葬」(民眾為蔣所舉行的國葬)有5000餘人,將大稻埕擠得水洩不通,日府不得不派出80名警吏沿途警戒取締,所謂「死渭水嚇死活總督!」成為臺灣史上傳奇的一頁。◇
 
──轉自「新紀元周刊」
延伸閱讀
幫助共產入主中國的五種人
2011年11月07日 | 13年前
外媒:北京無顏面對辛亥革命
2011年10月11日 | 13年前
紐約法拉盛 辛亥百年座談
2011年10月09日 | 13年前
紐約法拉盛 辛亥百年座談
2011年10月09日 | 13年前
百齡薪傳大會師 聖火行抵小巨蛋
2011年10月09日 | 13年前
孫中山一生中犯的最大錯誤
2011年10月09日 | 13年前
辛亥革命百年 中國何去何從
2011年10月07日 | 13年前
辛亥革命百年 中國何去何從
2011年10月07日 | 13年前
孫穗芳:中國應實行三民主義
2011年10月05日 | 13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