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專覽】九毛變一千的故事
1969年,大學工學院有位留德的設計專家侯教授,他不但專精於產品設計,更知曉如何規劃室內空間,由於才華十足,歸國未久,經常受到各方青睞,加上本身又擔任教席,常常日理萬機,無法分身。
有一天,教授接到一家西門町著名「天使餐廳」的委託,為其更改裝修門面,結果因手頭上事情頗多,無法即時因應客人的要求,只好請求身邊的助教兼學弟的王助教為其代勞。助教因和侯教授系出同門,頗了解侯教授對美感、比例、材質等的運用習慣,遂馬上答應趕時間為其繪圖。
單身的王助教認為這是突破個人能力的絕佳機會,就即刻利用下班之餘,到農安街附近的文具店買了一帖白紙,每張三毛錢,用整個晚上的時間一邊揣摩,一邊實驗客人需要的造型,依自己的判斷,畫到破曉時分才畫完,這項試煉連自己也不知道是否對錯。
隔天侯教授看了圖說:「我拿去試試看。」之後就一直沒有消息,到底結果如何助教心中納悶不已,又不好意思問。直到一個月後,王助教座位的後方響起一陣數鈔票的聲音,原來教授已經把餐廳的工程收拾結束,也結算完了費用,數完了鈔票抬起頭來說:「老王,我該給你多少?」王助教一陣又驚又喜靦腆的說:「隨便您啦!」此時,侯教授站了起來,在王助教的桌上放下新台幣一千元。一番感謝之餘,助教的心中卻震撼許久,他只不過花了九毛錢的紙,邊學邊畫了一個晚上就可以賺進千倍的收益,而比金錢更具價值的是獲得了肯定與信心。於是,從那一天起,一邊做工業設計的助教工作,一邊開始學做室內設計與裝潢施工,雙管齊下,準備向不知的未來挑戰。
1971年,我國經濟發展邁入新紀元,當時最為流行的就是電子業,南京東路從四段起延綿羅列一長串電子公司,有做電晶體收音機的白宮電子、做耳機的太鋒電子、做計算機起家的邏輯電子、長江電子及施振榮先生開的榮泰電子、日本人開的尼可樂電子等,一片外銷榮景在此展開。
記得王助教的專長是畫圖,只要當時電子廠商一登報找人畫圖,王先生必以第一時間帶著作品趕到,而當時所謂的「成品圖」或「立體圖」,大部分都是根據買主的指令進行,畫者只要依計行事沒有太大的麻煩,輕易就以3、5張紙收進數千元的酬金,快者2、3天,慢者1、2週,繪圖人不需太多的成本。
有一次,有一家西班牙的公司兼買主要在「國際學舍」,展出該國的產品需要設攤,委託畫產品圖的王先生設計兩個小攤位,包括基礎裝潢及設計者做的保麗龍製招牌,並承諾願付3萬5千元,只要求準時完工,該項工作使王助教一舉破了萬元的收入紀錄,其「工」、「料」的開銷都由西班牙的買主支付,可以說是附加價值頗高的工作。而這種右手畫圖、左手施工的模式,開啟了台灣室內設計業的經營模式。1979年,王「助教」當上了我國室內設計協會首任的理事長,也印證了「兩把刷子」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