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大二三事】 回歸於人的多元思考——卯靜儒老師

 (123RF)
 (123RF)

文/張天泰(Knight)

「卯老師,妳的短髮造型與優雅氣質,有點像之前在台灣上映的電影《漢娜鄂蘭:真理無懼》中的女主角耶!」匆匆進入電梯,幸運遇到卯老師,便和老師閒聊了一句。

「喔,我知道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是誰。」卯老師微笑地回答。

這是今年6月在教育大樓的電梯中和卯老師巧遇的對話場景。

其實根據我的觀察,卯老師已將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對於思考能力的重視,融入其生活、教學與研究之中。

初次見面 彈性思考接納異見

最早和卯老師相遇的時間點,約在6年前,一場主題為「哲學與歷史的觀察」研討會,會中卯老師提出了對於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看法。研討會結束後,當時少不經事,身分只是一位大學生的我,不知哪來的勇氣,竟然單槍匹馬地跑到卯老師的研究室,和她直接分享對於現代性與後現代性議題不同的「異見」,並且提供一首現代性與後現代融合的音樂作品以茲證明。沒想到卯老師沒因我抱持的意見不同,而將我拒斥,而是緩緩地收下我帶去的作品,輕聲說道:「我先聽看看。」

面對爭議 獨立思考而不盲從

後來,我再仔細爬梳卯老師近年來的研究成果,發現卯老師面對極富爭議的教育議題,例如「高中歷史教科書編寫與審查互動」等研究議題,不但不迴避,反而是勇於接觸,並長期且積極觀察這些教育爭議。她擺脫社會大眾在面對爭議議題,往往流於二元對立的標籤,或者因不願意思考,而盲從於集體主義。

相反地,她採用細緻的認知探究,透過嚴謹的科學研究方法與紮實的理論基礎,仔細找到造成爭議問題背後的結構性因素,尋求解決爭議的方法,找到困境的出口。例如在「高中歷史教科書編寫與審查互動」的研究結果,就找到現今台灣編審教科書的討論過程仍是偏重「文本為中心」,卻忽略「學習者為中心」的思考邏輯。如何幫助第一線教師與學生,透過教科書學習到歷史知識與學習典範,是目前台灣急需要面對的教科書編審課題。

互動教學 多元思考回歸人本

卯老師的思考不是冷冰冰的單向機械模式,而是具備溫暖的人文關懷特質,同時關注人本身具多元發展性的可能。在卯老師身上回歸於人本身的多元思考,從她對學生的教學、互動中看見。例如,當她面對指導門生因經濟因素,必須多方打工,她除會提供打工機會,也相信指導門生有能力,能把許多事同時做好的多元可能。她從不單向式地認為學生必然會因外務多,而無法把學生應盡的本務做好。如果有同學不以傳統途徑,如公費考試,到國外求學問,卯老師也不會去貼標籤分類學生,她會選擇殊途同歸的多元思考,認為不同的際遇除了帶來有不同的收穫,不同方法同樣也能達到原初目的。

今年,太陽花運動初期,卯老師在臉書(Facebook)寫了「不要抹黑我們的孩子,因為我們的孩子是寶石」的感言。當時,在立法院附近有學者專家開設「街頭民主教室」,卯老師鼓勵學生參與街頭民主教室的課程,主動親身參與社會議題,關懷社會,跳脫傳統教育只能在教室裡進行的思維。教育也是同理,一個學生的優劣,不是憑一件事或者是個人以往的經驗,全然主觀判定,因為我們是人,人本身就具多元發展性的可能,回歸於人本身的多元思考才能讓探究真理成為可能。

理解堅持 超越主觀探究真理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曾說:「拒絕思考,讓一般人犯下巨大惡行。」人類最大的邪惡在於無法思考,而是平庸地、愚昧地附和,盲從他人意見、情緒渲染,猶如是身陷一團伸手不見五指的迷霧中。

漢娜鄂蘭相信,思考能力,亦即判斷是非與善惡的能力,可以醞釀出良知,因為可以確保人的道德完整性。人類本具備運用獨立思考的能力,更不應該隨波逐流地人云亦云,屈服於集體主義的控制。但如何做到正確的思考,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人們會受到許多內外在因素的深切影響,諸如:舊有的個人記憶與社會經驗、新聞媒體的言論、生活周遭親朋好友的建議所左右支配。

而現今台灣對於社會議題討論的風氣逐漸興盛,卯老師不論在生活、研究與教學上,對於獨立思考的熱情與執著,亦或面對爭議或者質疑時,那種真理無懼、永不退縮的樣態,更是在目前瀰漫媚俗從眾的社會風氣裡,提供了一道啟發的正能量,也同時以身教告訴了我們,探究真理需要超越主觀的愛恨,理解並堅持的勇氣。◇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