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到病除 古代中醫療法

 (Fotolia)
 (Fotolia)

文/吳國斌(心醫堂中醫診所院長)

在中醫治療裡經常看到有人拔罐,青一塊、紫一塊看起來頗嚇人,但這卻是傳統的中醫療法。不曾拔罐的人,對這種療法可能會充滿疑慮,究竟拔罐源於何時?對人體有什麼益處?

拔罐療法,是中國古代醫學中,一門獨特的治療方法,歷史非常悠久。因為古人常以獸角做罐治病,所以又稱之為「角法」。考古學家發現,最早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時期《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獸角治病的記載。

唐代以後的醫家,使用拔罐療法的適應症擴大到內科疾病中。例如:

.宋代《蘇沈良方》醫書中用火罐治療久咳。

.元代沙圖穆蘇《瑞竹堂經驗方》記載竹筒吸毒法。

.明代陳實功《外科正宗》介紹煮竹筒法。

.清代醫藥學家趙學敏用拔罐療法治療風寒頭痛、風痹、腹痛等症。

.清代官方制定醫書《醫宗金鑑․外科心法要訣》更詳細記載拔罐配合中醫、針刺等治療疾病的方法。

拔罐療法的治病範圍

近幾十年來,拔罐療法已擴展到了內科、婦科、兒科、外科、骨科、皮膚科、五官科等諸科,諸如:肺炎、慢性胃炎、高血壓、坐骨神經痛、五十肩、落枕、網球肘、經痛、慢性盆腔炎、小兒消化不良、小兒高燒、小兒遺尿、帶狀疱疹、蕁麻疹等,均可用拔罐治療。

原理介紹

中醫認為人體存在經絡系統,內外縱橫交錯分布全身,將人體聯繫成一個整體。

中醫針灸治病即是透過穴道來調節經絡及臟腑的功能,使人體的陰陽氣血平衡,達到治病的效果。拔罐治病的原理也是一樣,透過吸拔穴道或局部氣血瘀塞之處(有時視病情的需要在拔罐處放血),來疏通人體經絡氣血,使身體的能量得以暢通,並啟動人體的自癒本能,來達到治病強身的目的。

透過觀察拔罐部位皮膚的變化,判斷疾病的性質和輕重程度。例如患者在每次拔罐治療後,吸拔部位皮膚顏色逐漸變深,表示病情逐漸加重;如果顏色逐漸變淺,表示病情逐漸好轉。

使用器具

在古代是用獸角來當拔罐器具,現代已不使用。目前常用的拔罐器具主要有竹罐、陶罐、玻璃罐、橡膠罐、抽氣罐等。抽氣罐主要是用抽氣唧筒將拔罐杯內的空氣抽成真空,使之吸附在皮膚上,抽吸的力道可以自由控制,使用上相當安全方便。

而竹罐、陶罐、玻璃罐及橡膠罐,多採用「火罐法」,利用火力燃燒排去空氣,以產生吸拔力,使拔罐杯吸附在皮膚上。由於「火罐法」在治療時有溫熱的感覺,具有溫補的作用,對於虛症的患者是不錯的治療方式。

運用方式

單罐法:即單罐獨用,主要用於病變範圍較小的部位和壓痛點。

多罐法:又稱排罐法,即多罐並用,主要用於病變範圍較廣的疾病,如腰背疼痛。

閃罐法:指用罐吸拔後馬上取下,再反覆吸拔多次,主要用於虛症、麻木、肌肉疼痛等病變部位較廣泛或游移不定的疾病。

留罐法:吸拔後將罐杯留置在皮膚上一段時間,主要用於治療臟腑病、久病、病位較深者或病變部位固定等疾病。此法多結合閃罐法一起使用,即在大面積閃罐後,在俞穴及反應點處留罐。

走罐法:又稱推罐,是指吸拔後在皮膚表面來回推拉,主要用於吸拔腰背、大腿等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部位。

禁忌與注意事項

並非每個人的狀況都適合拔罐,拔罐時有些禁忌須特別注意:

血壓過高者,切忌用強刺激手法。

患有出血傾向性疾病者,不宜拔罐。

骨骼凹凸不平及其他體表有大血管的部位,不宜拔罐。

精神病如癲狂躁動、中度或嚴重心臟病等,不宜拔罐。

關節腫脹、皮膚潰爛、皮膚腫瘤、傳染性皮膚病、皮膚嚴重過敏者,不宜拔罐。

婦女在經期、妊娠期,腰部、腹部、乳房、心臟等部位,不宜拔罐,其他部位手法宜輕。◇

延伸閱讀
西醫也拔罐?
2014年09月03日 | 10年前
拔罐治病 拔走一身病痛
2014年08月28日 | 10年前
拔罐走罐 讓哮喘不上身
2013年03月07日 | 1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