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家:基因非絕對 思維可控制
根據傳統說法,基因幾乎決定我們的一切,不單是頭髮顏色,連癮好、疾病,甚至是癌症的誘發等。然而,幹細胞生物學家立頓(Bruce Lipton)博士認為,此一說法純屬誤解。
立頓博士在紀錄片《信仰的生物學》(Biology of Belief)中指出:「你會發現自己或多或少是遺傳的受害者,(遺傳)信仰系統的問題是它延伸到另一個層面……你變得不負責任,你會說『我什麼辦法都沒有,為什麼要嘗試呢?』」
立頓認為,真正決定我們行為的是認知而非基因編碼。「我們的信念決定了我們的基因,而後決定了行為。」
為了解釋這套理論,立頓以50~65兆個細胞組成的人體做說明,包括一個細胞如何獨立運作、對環境刺激的認知如何影響基因。以此類推到整個人體,顯示我們的認知、信念力量大於基因本身。以下簡單總結立頓的說法:
一、細胞可於基因外獨立運作
細胞如同人體,會呼吸、消化、再生及產生其他維持生命的功能。細胞核(內含基因)如同細胞的大腦,傳統上被視為控制中心。然而,當移除細胞核時,細胞仍繼續所有維持生命的功能,並可辨識毒素與營養素的差異,由此可知,細胞核及其內含的基因並不控制細胞。
二、基因由環境控制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認為基因控制或決定蛋白質的作用,蛋白質再執行細胞內的功能。對此,立頓提出不同的理論模式:細胞膜接觸外在環境刺激,進而觸發蛋白質連鎖反應,包括訊息判斷、傳遞其他蛋白質、激發細胞作用等。
如果沒有細胞膜對環境的感知,其實基因是不活躍的。立頓說:「基因無法自我啟動或終止......他們無法自我控制。」如果將所有環境刺激隔離於細胞之外,細胞將不起作用。「生命源自於細胞不斷地對環境的反應」。
三、對環境的感知不全然反應現實
立頓引用凱恩斯(John Cairns)1988年發表在《天然期刊》(The Journal Nature)題為《突變體的起源》的一篇研究。凱恩斯表示,基因突變並非隨機,而是因應環境壓力而產生的特定反應模式。
立頓解釋:「每一個細胞中都有基因負責在必要時做重寫和調整的動作」。凱恩斯的研究發現:「環境訊號」與「有機體對環境訊號的認知」是區隔開的。一個生物對環境的認知,在「現實環境」與「生物性反應」之間扮演著過濾器的角色。立頓表示,「感官上的認知重寫了基因」。
四、人的信念選擇對環境的認知
一如單元細胞的受體蛋白質可以感受到細胞膜的外在環境,人類有5種感知能力,用來協助人類決定在不同情境需要啟動的基因。
立頓指出,這些基因如同電腦上的程式,分為負責生長或繁殖以及負責保護兩類。他舉例,當單元細胞遇到養分時,生長基因被啟動並使用;遇到毒素時啟動保護基因。有時一個人可能把正面或支持性的環境誤認為負面環境,身體就可能進入「戰鬥」或「逃跑」模式。
五、戰鬥或逃跑
當要戰鬥或逃跑時,重要器官的血液會被引導至四肢,此時免疫機制變得相對不重要。所以,當一個人感受到負面環境時,體內往往會忽視免疫系統和重要器官;壓力也易使人變得較不聰明及較不清醒。
當一個人感受到充滿愛的環境時,人體會啟動成長基因並滋養、照顧自體。立頓以東歐孤兒院為例,那裡的孩子擁有大量營養物資但卻缺乏愛,也被發現在身高、學習及其他領域有遲緩現象,並且有很高的自閉症發病率。
立頓說:「我們的信念扮演著現實環境和我們生物性反應之間的過濾器。」因此,人們其實有能力改變自己的生物性反應。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認知,否則,面對周遭現實環境將無法有正確的生物性反應。「你並不是基因的受害者」,「你的信念決定了基因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