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低靡 衝擊亞洲新興市場
中國需求大幅縮減不僅會影響新興市場對中國的直接出口,還導致新興市場的煤、銅、棕櫚油等大宗商品之全球價格進一步下跌。這些商品的價格本來就已不斷下滑。
據希望之聲電台引述《紐約時報》報導,上週,瑞穗銀行(Mizuho Securities)駐香港經濟學家沈建光指出,中國的影子銀行(指銀行表外業務-理財產品、非銀行類金融機構或民間金融等)業是中國經濟成長今年面臨的最大潛在威脅。
到目前為止,中共試圖想把影子銀行業的崩潰限制在少數幾個城市之內。在出現崩潰的地方,問題都很嚴重,如去年夏天,中國西北陝西神木的汽車經銷商倒閉潮,僅一家倖免,另幾十家企業也已關門大吉。
業內人士認為面對影子銀行的風險,中共是否能夠控制住還是未知數。
滙豐銀行計算,目前,中國經濟成長對全球年需求的貢獻是美國經濟成長的兩倍,也遠高於歐盟。滙豐銀行亞洲經濟研究聯合主管諾伊曼(Frederic Neumann)說:「中國必須保持高速成長,如其不然,美國和歐盟的成長就必須實現實質性的上揚,這樣才能彌補差額」。
對南亞和東南亞的開發中國家而言,避免受商品出口疲軟影響的辦法之一是取代中國的煤、鋁等礦物生產商;新興市場另一策略是取代中國,成為服裝、鞋和電子產品等出口貨物的首選生產地。
過去10年,中國勞工工資至少增加5倍,促使製衣及製鞋等產業向東南亞轉移,至於電子消費產業,中國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占有率)依然在增加,雖有變化但變化的速度不足以在今年幫到新興市場。
印尼貿易部副部長指,富士康準備在印尼建大型工廠,其他品牌也會隨之而來。
印尼曾經是一個象徵,體現着依賴大宗商品的國家在困難時期可能出現的一切問題。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銀行倒閉和民眾騷亂迫使該國發生了政權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