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的文藝復興

⊙唐浩

從7月暑假黃金檔期開始,多部國片魚貫上映,並接連創下相當亮麗的票房與口碑,「破億」大片頻頻問世。

以近2個月的幾個票房熱點為例,《翻滾吧,阿信》拿下約新台幣8千萬元票房,《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累積超過3.6億元,而目前最火熱的《賽德克‧巴萊》更在上映13天內拿下2.6億元的高成績。種種正面信息,讓電影界人士不禁大為振奮。

觀眾都曉得,近20年來的國片始終處於低迷狀態,不僅票房冷清,就連口碑也是乏善可陳。縱然有多位名導演的作品誕生,可惜太過強調創作藝術的理想與導演的個人意識,從而流於曲高和寡,能理解者寥若晨星。台灣電影產業也幾乎跌宕谷底。

直到2007年,轉機的曙光終於出現。描寫單車環島故事的《練習曲》,題材簡單、規模不大,卻真誠地打動許多觀眾心靈,雖然並未創下驚天動地的票房數字,也讓台灣社會重新開始認真討論「國片」的存在與發展。

2008年,雖然金融海嘯肆虐全球,景氣衰退,但寫下台灣電影傳奇紀錄的《海角七號》卻在此刻問世,流暢動人的敘事、貼近平民生活的取材、鼓舞人心的情節,讓該片叫好又叫座,最後拿下5.3億票房,也寫下史上「上映最長的台灣電影」紀錄。

《海角七號》瞬間扭轉了低迷不振的台灣電影環境,讓無數觀眾以及有志於電影的年輕人才紛紛找回信心與熱情,越來越多的資金也開始敢於投注在電影事業上。於是製作規模越來越大,電影開始陸續出現。

而台灣新聞局也順勢修改電影補助法規,對於票房超過5千萬的電影,如果再提出下一部電影製作計畫,則政府將依據上一部電影票房總金額的20%提供補助經費,也為台灣電影工作者提供永續發展的動力。

其次,電影題材變得豐富多元化,是吸引觀眾走進電影院的另一項主因。例如《海角七號》講述失意音樂人力圖翻身的經歷與一段跨越時空的愛情故事;票房也破億的《雞排英雄》刻劃台灣人熟悉的夜市生活;《翻滾吧,阿信》描述體操選手的奮鬥歷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喚起許多人高中時代的青澀記憶,《賽德克‧巴萊》則再現了「霧社事件」中原住民抗日的悲壯歷史。越來越豐富的題材,為台灣電影注入更豐沛多元的活水能量,也從而拓展台灣電影的視野與吸引力。

與此同時,新一代的電影導演們也開始捨棄晦澀難解的高深影像敘事,轉而使用大眾都能輕易理解的影像語言,好好地「說故事」給一般觀眾傾聽。

以往台灣電影常被詬病「不知所云」,但包括魏德聖等目前活躍的新銳導演卻以說故事能力見長而獲得好評,也讓觀眾更願意接受、認同台灣電影。

近年來,無論是從政府、學界、產業界以至一般百姓,都越來越能深切體會「電影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台灣多年來接受了美國、日本、韓國等地影視工業的「文化洗禮」(甚至是「文化殖民」)後,人們紛紛體認到電影作為一項產業,不僅能創造本地票房營收,還能行銷海外、賺取經濟外匯,成為國家出口經濟的重要產品。

如今,台灣社會各界也深刻明白,如果台灣能拍出具有國際行銷能力的大片,也同樣可以招徠更多國際觀光客前來台灣旅遊,到劇中景點巡禮,感受台灣的風土人情。不但可以帶來實質的經濟效益,也有助於提高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能見度,堪稱一舉數得。——轉載自《新紀元周刊》,限於篇幅略有刪減。◇

延伸閱讀
《電影法》大修訂 拍國片減稅
2014年05月29日 | 10年前
温嵐挺拉卡飛琅 女兒國愛銷魂哥
2013年12月27日 | 10年前
國片站穩台灣 放眼國際不躁進
2013年05月26日 | 11年前
國片《元寶C計劃》八卦山開拍
2013年01月08日 | 11年前
守住國片薑山 阿基師上菜推電影
2012年07月16日 | 1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