妒忌
「妒忌」一詞,始於屈原《離騷》的兩句詩中:「世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妒忌。」在我國歷史上,因妒忌而釀成悲劇的絕非少見。屈原本人就是因為受奸臣們的妒忌而不被昏君楚懷王任用,最後投汨羅江而死的。
羨慕與妒忌不同。羨慕一個舒適的房子,漂亮大方的衣服,不一定都是惡意。拿破崙曾說:「不想做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妒忌往往是心狹隘、缺乏修養聯繫在一起的。心胸狹隘的人會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產生妒忌的心理,別人任何比他強的方面,都成了他嫉妒的緣起。
英國哲學家斯賓諾莎說:「嫉妒是一種恨,這種恨使人對他人的幸福感痛若,對他人的災難感到快樂。」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嫉妒心比較強,看到別人的成功,不是高興而是嫉妒,總有一些人,看到別人比他能幹,比他聰明的人,就懷著一顆嫉妒的心,想方設法,不擇手段地去害人家。三國時期的周瑜和戰國時的龐涓就是這樣。
在《三國》中,周瑜看諸葛亮才華洋溢,處處勝過自己,便心生歹念想害死諸葛亮。他以軍中缺箭為由,令諸葛亮3天造好10萬支箭。而博學多才的諸葛亮,夜觀星象,乘著大霧,去曹營「借」了10萬支箭,周瑜陰謀未能得逞。
龐涓與孫臏同拜鬼谷子為師學習兵法。他倆都到魏國當官,龐當了大將,孫當了客卿。孫足智多謀,龐生性驕妒、陰險毒辣。到後來,龐涓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被孫臏殺死。可見人活一生,嫉妒別人就無好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