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績,請向看不見的地下延伸

⊙鬱蘭
就在中國南方暑熱天氣連創歷史紀錄之際,8月11日下午北京一場暴雨迅速導致城區積水成河,多處被淹。所幸同樣令人心悸的暴雨,同樣白晝瞬間有如暗夜般的劇烈天氣,並沒有讓去年7月21日造成近80人死亡(官方宣稱)的悲劇在中國首都重演。

不過,以北京「721」大水為標誌,近一年多來中國各地城市內澇頻發,一有大雨,特別是短時間內密集的強降雨,城市經常淹水,動輒數人、十數人甚至數十人死亡。

今年7月19日,一場強降雨讓雲南昆明頓時成為一片澤國;7月16日,遼寧阜新暴雨成災,市區發生嚴重內澇;5月14日暴雨造成湖南省會長沙以及湘潭、株洲等城市內澇……。

暴雨造成城市嚴重水患的新聞報導比比皆是,普通城市、省會、首都皆未能倖免。

洋貨與古蹟

近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可見成果之一就是城市建設的發展和城市規模的擴大。然而在高樓拔地而起,立體交叉道路飛躍環繞的同時,城市裸地特別是綠地不斷萎縮,大面積的水泥和柏油路面導致降水無法滲透地下,而絕大多數直接變成地面徑流。排水,成了中國各大城市的一個難題。

使難題更加嚴峻的是,重政績、重表面的官場文化,令中國城市首長們把多數投資放在看得見的高樓大廈、機場公路,卻不見投入理應於地面發展規模配套的、看不見的地下排水、排汙工程。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每次去中國都可以在任何地方看到繁忙的工地,無論是蓋樓、修路還是架橋,但記憶中不曾記得一次看到工人在大規模埋設地下排水管線。

去年北京暴雨成災後,中國財新網的一篇報導說,中國最不怕暴雨的城市是青島,青島的地下排水管網設計百年前就比北京先進很多,而這一系統是當年租借青島的德國人設計建造的。

不過,功績也不都是帝國主義殖民分子留下的。前年的7月,粵、贛等地暴雨成災,廣州、南昌等多個大城市大面積淹水,而江西第二大城市贛州卻沒有受到太大影響,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幾乎照常。不止一家中國媒體驚訝地發現,贛州無內澇竟然得益於宋朝留下的洩洪排澇系統。看來趙宋王朝對發展是否硬道理的理解與今人略有不同,大把銀子埋在了地下,造福了千年後的今人。

現代都會

如果說長春、青島的日、德系統讓今天的中國城市規劃官員顏面盡失的話,贛州的大宋神器則足以讓「老牌帝國主義」英國首都的人們羞得不知躲到哪裡是好。

今天來倫敦旅遊的人,當他們漫步在泰晤士河北岸薩默塞特大廈外的河岸堤道上時,未必知道他們腳下就是倫敦下水道的主管線,也未必注意到岸邊這一偉大工程的設計者約瑟夫.巴扎蓋特爵士(Joseph Bazalgette)的紀念雕像。

經歷了19世紀30年代的大霍亂和1858年「大惡臭」的英國人,終於受不了汙水橫流、糞便滿街的倫敦,利用城市北高南低,泰晤士河穿過市區的地形,建造了城市排水、排汙系統,至今仍在造福著這個城市,雖然有時也略顯力不從心。

倫敦排水系統的建立堪稱世界城市規劃經典,中國的規劃官員們不知道的可能性不大。這麼多年的出國考察、「調研交流」也足以讓中國很多城市主管們對西方大都市的規劃,包括地上、地下雨水、汙水的管理經驗了然於胸。然而,決策者們的眼光卻無法離開光鮮的大廈和馬路而轉向黑暗的地下水溝。箇中原因似乎也正可以在北京暴雨第二天中共機關報《人民日報》的一篇報導中找到。

這篇質疑中國各地競相建設摩天大樓的報導說,「第一高樓」競賽折射的是政績的攀比。文章指出,「現代化內涵是社會文明程度提高,不是樓宇高度的提高」,而一而再、再而三的內澇,也在提醒城市的管理者,文明與發展不僅在於高度,也在於深度; 不僅在於地上,更在於地下。──轉自「BBC中文網」◇

延伸閱讀
香港危機所表現的中國法治困境
2014年11月02日 | 10年前
民調拉進乘勝追擊 胡再秀政績
2014年07月15日 | 10年前
反貪變掃黃 打老虎改捉野雞
2014年02月23日 | 10年前
防政變 習胡曾伏兵北京下水道
2013年12月13日 | 11年前
北京打工男 蝸居下水道近20年
2013年12月06日 | 11年前
下水道五都墊底 中市訂中長期計畫
2013年11月01日 | 11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