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治國之道
貞觀初年,唐太宗與臣子魏徵曾經有過一段非常精采的關於執政的談話,從這段談話中,我們可以看到唐太宗的政治與現代人的政治真是天壤之別。
太宗說:「賢德的人治理國家一百年,才能達到人心向善,廢除各種刑罰。大亂過後,就想使民心轉變,怎麼可以在短期內達到呢?」 魏徵說:「那只是人的觀點,不是賢明君主的作為。如果是英明的君主以德行教化老百姓,上下同心,老百姓就會像回聲那樣迅速響應,不刻意求快卻能很快取得成功,一年之內見成效,並不困難,三年才成功,還應該說是晚了。」太宗認為此話有理。
雖受質疑 魏徵駁霸道
尚書右僕射封德彝等人反駁說:「從夏、商、周三朝以後,百姓逐漸的『浮薄奸詐』,所以秦朝時用刑法律令來治國,漢朝除了用法律之外還採用無仁義的霸道統治,都沒能治理好國家,難道是能夠治理而不想治理嗎?如果聽信了魏徵的話,恐怕會給國家招來禍亂。」
魏徵說:「五帝三王治理國家的時候,並沒有更換老百姓來施行教化。採用帝道來治理國家則為帝,採用王道來治理國家則為王,全在於當時所用的方法……夏桀淫亂暴虐,而商湯流放了他,實現天下太平。商紂王無道,周武王討伐他,到了武王之子周成王時,也達到了天下太平的程度。如果說百姓都逐漸的浮薄奸詐,不可能回歸淳樸,那麼到今天人都應該變成鬼怪了,怎麼能再加以教化呢?」封德彝等人找不到理由來反駁魏徵,但都認為按魏徵的方法治國是不行的。
百姓逃荒卻毫無怨言
太宗皇帝採納魏徵的建議後,施行仁德之政毫不懈怠。幾年時間,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多年為患的突厥也被打敗並臣服。剛登基時,災荒極其嚴重,百姓四處逃荒卻沒有怨言,都能恪守本分,互不侵擾。
貞觀三年,糧食豐收,人們回到家鄉,竟無一人失散。建成,元吉同黨,謀害太宗的有上千人,太宗卻沒有懲罰,還將其中的一些人任命為近臣,懾服貪官,不遺餘力。商人旅客在外住宿,再也不用擔心盜賊偷搶。關押犯人的監獄經常空着,牛馬遍地,家門無須上鎖,關中地區趕上連年豐收,一斗米才三、四錢。行人旅客經過關中地區還有饋贈。
天人合一 聖者行王道
這段歷史在各種史書中都有記載,真實不虛。而且是在短短的三年時間就顯出王道治國的效果,我們看到了古人所說的那種天人合一的政治,這個政治不是普通的凡人所為,而是行天道於世間的上天之子在行王道,其達到的效果當然要超凡入聖了。
魏徵與封德彝的辯論,也是歷代帝王在考慮王道治國與霸道治國時所面臨的選擇。行王道可以治國,行霸道亦可治國。雖然國運不同,卻都能在一定時期內達到效果。
王道vs.霸道=善vs.惡
王道雖合天意民心,實行成功並持之以恆者,卻不是很多。霸道雖逆天倒行,接受的帝王卻比比皆是。推究其原因,王道雖好,實行卻很困難;霸道雖惡,卻簡單易行。為王者要行王道,首先要修養自己的道德,同時接受臣子的勸諫,還要時刻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中,約束自己的言行,戒驕,戒奢,還要敬天敬地,這對於人來說,約束真是太多,對帝王的心性要求也太高,不是大聖人是很難做到的。
可是為王者要行起霸道來,卻能夠隨心所欲,因為霸道就是沒有道德約束的獨裁強權統治。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對於反抗者,往往群體滅絕。天下很快沒有了反抗力量。而周厲王一道命令,就可以讓天下人噤聲,用嚴刑峻法控制老百姓之間不敢說話。
可惜,行霸道者,不但國運不長,連自己的性命也不長久,秦朝傳二代而亡,周厲王禁言三年流放。為眼前利益而喪身失國,豈不悲哉!
同樣是管理百姓的政治,王道與霸道體現的是人對善與惡的選擇。行善與作惡,只在人的一念。選擇了正道,即是善念,就會帶來名垂青史的永遠的榮耀。選擇了邪道,惡念,不但受到百姓的唾棄,還要受到上天的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