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重估對中國貿易政策 從經濟聯盟走向安全審視
德國聯合政府計畫設立專家委員會,以重新審視其對中國貿易政策中所有「安全相關」部分,範圍包括能源、原料進口,以及中方對德國關鍵基礎設施的投資等領域。
路透社8日報導,這項計畫是在全球兩大經濟體近期貿易緊張局勢加劇後所提出,目標在於應對不斷升級的供應鏈風險和國家安全擔憂。
數十年來,德國一直基於共同的出口利益,將中方視為全球開放貿易體系中的重要夥伴。然而,近期一系列事件已促使德國開始重新思考。
該委員會將由十幾位專家組成,審查「德中之間安全相關貿易關係」,每年兩次向議會報告,委員會目標是從法律、經濟和政治角度審查對外貿易規則修改的必要性。
政策轉向體現
德國總理梅爾茨(Friedrich Merz)打破德國數十年來的自由貿易教條,上週四(6日)出席鋼鐵峰會後,呼籲歐洲採取保護主義措施,以維持歐洲鋼鐵產業,應對中企競爭衝擊。
德國央行行長內格爾(Joachim Nagel)上個月也發聲表示,歐洲在與中方貿易往來中,需要採取「更具進攻性的方式」來保護自身利益,強調相比之下,「中方更需要歐洲」。
供應鏈風險與國家安全之憂
此次審查是德國對其與中方貿易關係進行整體風險評估的一環,尤其聚焦以下對德國工業生命線構成威脅的領域:
稀土依賴: 中共限制稀土出口,已對德國關鍵汽車產業構成癱瘓威脅。稀土是電動車等戰略工業產品的必備材料。
關鍵技術保護: 德國對中方投資的擔憂升級,尤其是在歐盟介入荷蘭安世半導體(Nexperia)案之後,該案暴露了技術轉移和關鍵產業控制權可能引發的國家安全風險。
外交與安全立場: 德國外交部長瓦德福(Johann Wadephul)上個月臨時推遲訪問中國行程。瓦德福曾批評中共稀土出口限制以及對俄羅斯在烏克蘭戰爭中的默許及支持。
全球貿易環境變化
隨著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中方將工業和中間財轉運到其他市場,並以當地公司無法匹敵的價格傾銷,歐洲主要公司也受到衝擊。同時,北京對稀土等戰略材料的限制也進一步威脅到歐洲工業。
德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克林拜耳(Lars Klingbeil)6日出席鋼鐵峰會時表示,歐洲需要「多一點愛國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