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行政催婚難救低結婚率
中國結婚登記數自2013年起連續下滑,2023年降至六百萬對以下。近年地方政府為應對低生育率和結婚率下滑,陸續推出結婚、育兒獎勵政策。
中國人口問題研究中心社會學者劉遠對《大紀元》記者表示,當局「行政式鼓勵」短期內可能提高登記數量,但不會改變結婚率下跌的長期趨勢,更不會增加新生人口,「結婚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在於經濟壓力、房價、教育負擔與社會信任問題。若只用指標考核與現金獎勵,反而可能讓民眾對制度產生排斥感。所謂註冊登記人數增加也是一種假象。」
劉遠指出,近年來中國青年就業壓力持續,許多城市青年推遲結婚、生育,甚至不結婚。「地方政府官員把提升結婚率當成行政任務,既反映出他們的焦慮,也暴露出治理能力明顯下降。」
人口學者張群指出,地方政府政策設計多以「即時可見」為導向,通過發放小額現金或實物來製造「政策成效」,但這類措施難以改善婚育經濟負擔,也未觸及住房、就業與教育等根本問題:「婚姻政策被地方化為短期績效,從送雞蛋到夜店登記,是『數字婚姻』的延伸,反映出基層治理的功利化傾向。」
財政捉襟見肘 二孩獎勵叫停
為應對出生率下降,中共政府近年陸續放開二孩、三孩政策,並自2022年起推出多項鼓勵措施。但近期中國多地相繼傳出暫停,甚至收回上述生育獎勵或補貼。
11月5日,安徽六安一位網民發文稱,自己申請的二孩補貼被臨時叫停。本應發放的款項未收到,反而接到當地衛健委電話通知:「全省範圍內的二孩補貼將全部追回,已發放的從育兒津貼中扣除,未發放的直接截回。」消息傳出後,六安、蚌埠、滁州、淮南等地網民陸續反映相似情況,稱地方在承接新生育政策的過程中出現補貼停發。
河南鄭州一位剛退休的公務員劉女士對記者說,地方政府的確財力緊張,根本拿不出錢獎勵生育家庭。她說:「現在政府哪有錢啊?連環保工人的工資都欠了幾個月,很多區政府都在借錢發工資,這些獎勵只是走個形式。」她補充說,不僅鄭州如此,其他城市也一樣:「我姪子在武漢,他們公司一個員工生了二胎,拖了幾個月也沒拿到獎勵金。」
中國清華大學社會學者李佳對記者表示,地方與國家補貼政策銜接困難,給地方財政帶來壓力。「部分省市早前設立的『二孩獎勵金』或『三孩一次性補貼』標準高於國家新制度,由地方承擔差額。若未及時調整,就可能出現『先發後撤』或停發的情形。」
李佳認為,地方政府官員為了「與中央保持一致」,往往先行表態,之後因財政不足無法兌現。「這就是中國(中共)官場的奇特現象,口號在先,落實在後。等到財政吃緊,就把政策一筆勾銷,連已經發出去的補貼都要追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