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五年規劃 重對抗 輕民生
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閉幕,會議通過了「十五五規劃」建議並進行重大人事調整。值得關注的是,在中美貿易戰持續升級、美方威脅將關稅提高至155%的緊張時刻,這份新規劃將實體經濟和科技自立自強置於優先位置,擴大內需則被排在最後。
多位專家表示,「規劃」的編排順序,反映出中共正為長期中美對抗做制度性準備。然而,政策重心偏離經濟規律、內需不足等根本問題未獲正視,加上貿易戰升溫,中國經濟前景面臨嚴峻挑戰。
10月23日,中共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十五五」規劃是從2026年到2030年實施的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綱要。
在政策優先級安排上,「壯大實體經濟」、「科技自立自強」和「擴大內需」成為「十五五」規劃的前三大主要目標。官方稱此規劃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並坦承當前發展環境充滿風險與不確定性。
中國經濟低迷採鴕鳥政策
中國問題專家王赫批評,「十五五」規劃存在三大根本問題。第一大問題是「不能直面現實」──中國經濟陷入低迷卻仍採鴕鳥政策。早在2021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便提出需求不足、供應衝擊、信心轉弱三大難題,至今並未解決。
第二大問題是「沒有重心、沒有核心」──疫情後中產階級萎縮導致消費疲軟。王赫強調,此為當前最大隱憂,卻仍將製造業列為核心,這並非基於經濟考量,而是出於政治需求。
第三大問題是「戰狼外交導致國際循環受阻」──中國出口高度依賴海外市場;但在戰狼外交背景下,與西方對立必引發經濟脫鉤與對抗,這是「十五五」規劃的最致命缺陷。
「規劃」暴露:戰時經濟藍圖
台灣智庫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吳瑟致指出,「十五五」規劃透露三大深層憂慮:地方債務風險、就業與消費不足,以及強調軍委責任制與國家安全體系鞏固政治領導力。
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孫國祥分析,中共將實體經濟置於首位、其次是科技、最後是內需的排序,反映出中共在經濟治理邏輯、權力優先級和危機應對策略上釋放的明確信號。
孫國祥指出:「將科技自立自強放在擴大內需之前,透露出中共已將科技視為安全議題而非經濟議題。科技不再屬於創新體系的自由活動,而是被納入國家安全體系來管理。」這種編排實際上是「一種戰時經濟順序」,顯示中共正為長期中美科技封鎖做制度準備。
「這個規劃強調的是可持續的韌性而非短期繁榮,強調的是國家掌控而非市場引導。」孫國祥分析道。
關於規劃的戰略意圖,孫國祥表示:「這可以視為中共在制度層面為未來五年與美國的長期對抗做準備的官方宣示,針對政治、經濟、科技和體制面的長期結構性對抗。」
貿易戰升溫 中美雙方缺乏溝通
吳瑟致警告,習近平仍將建立現代化軍隊和強軍作為重要指標,「這會增加美中談判的困境,讓雙方關係更難以正面改善」。
四中全會期間,中美貿易緊張局勢急劇升溫。10月20日,美國總統川普警告若美中達不成貿易協議,從11月1日起,美國對華關稅將可能升至155%。此前中共已於10月9日宣布擴大稀土出口管制,川普隨即反擊提高關稅,雙方你來我往,火藥味濃。
川普將稀土、芬太尼及大豆列為美中貿易三大核心議題,要求中方恢復採購美國大豆並阻止芬太尼流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與首席貿易談判代表葛里爾,已啟程前往亞洲磋商稀土供應,並為川習在韓國舉行的會晤進行籌備工作。
格里爾指出,中共的稀土措施違反了此前繼續供應的承諾,並表示美中關係惡化是「由中方排除美國企業、中國產能過剩的政策所導致的」。
吳瑟致強調,中美雙方缺乏穩定、可持續、可操作的溝通管道。這意味著即使雙方有意緩和,也可能因為誤判和訊息不對稱而陷入更深的對抗。
中共四中全會通過的「十五五」規劃,在政策布局與戰略導向上,展現了應對長期外部壓力的準備態勢。專家認為,此規劃迴避經濟核心問題、偏離市場原則,且中美缺乏有效溝通機制,致使中國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