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承壓 6年前分析再度熱傳

當前,中國經濟正承受著史無前例的嚴峻下行壓力,房地產市場的深度崩塌更是導致民眾高達80%的資產價值嚴重縮水。圖為烏雲籠罩下的北京天安門。(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當前,中國經濟正承受著史無前例的嚴峻下行壓力,房地產市場的深度崩塌更是導致民眾高達80%的資產價值嚴重縮水。圖為烏雲籠罩下的北京天安門。(Lintao Zhang/Getty Images)

【記者方曉/報導】

當前,中國經濟正承受著史無前例的嚴峻下行壓力,房地產市場的深度崩塌更是導致民眾高達80%的資產價值嚴重縮水,經濟學家向松祚早在數年前發表的警告錄音再度熱傳,為當前的危機提供了強有力的宏觀註腳。

與中共四中全會官方輿論的「靜默」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社群媒體上很多網友表示,大家都在議論:中共內鬥達到白熱化的境地,習近平或在四中全會上交出軍權,四中全會之後中國要變天了,中國會變好的。

與此同時,向松祚在2019年的一次演講錄音如今再度於網路上熱傳。在錄音中,向松祚提到,中金公司前CEO朱雲來曾透露,中國的總債務已經達到600兆元(人民幣,下同),這筆鉅額債務(主要指非金融部門未償還債務總和)結構由三部分構成:居民債務、非金融企業債務(含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負債,占比最大)、各級政府的顯性債務。這種巨額且不透明的債務堆積,是過去長期依賴投資和信貸擴張驅動GDP增長模式的必然結果。

向松祚說,像中國這樣,從政府、公司到個人全部都通過債務的泡沫或通過槓桿的擴張維持的經濟模式能持續下去嗎?如果能持續下去,那叫天理不容。他警告,美國最賺錢的公司基本上以高科技製造業公司為主體。當中國最賺錢的公司仍是壟斷性質的中國菸草和房地產公司時,經濟結構的脆弱性顯而易見。

向松祚說,「中國老百姓的財富,按照官方的數據,房地產已經占80%。房地產的市值達65兆美元。相當於全世界所有發達國家GDP總和。我本人經常問一個問題:未來房地產的真正的需求何在?」

6年後的今天,向松祚的宏觀警告非但沒有消退,反而通過地方政府的財政行為得到驗證。今年以來,地方債發行規模已超過8.5兆元,其構成深刻揭示了地方財政已陷入流動性枯竭的窘境。

財經博主「boss時政經濟」在近日的節目中分析指出,今年已發行的逾8.5兆元地方債並非健康的投資信號,而是地方政府應對債務壓力的「續命三板斧」,清晰驗證了宏觀債務模式的不可持續性。

「boss時政經濟」分析,這8.5兆元地方債主要由三大支柱組成,分別是:新增債券(約4.32兆元)、再融資債券(至少1.98兆元)、特殊新增專項債(約1.2兆元),每部分都指向了宏觀債務模式的不可持續性:

新增債券理論上用於投資建設(市政、交通、保障房),以促發展。但現實中,由於大量項目(如獨山縣的爛尾工程)缺乏收益、回報率低,導致新增的投資並未產生足夠的現金流來償還債務;成功「保5」的背後是槓桿的擴張,但代價是未來更沉重的債務負擔。

再融資債券是典型的「拆東牆補西牆」,用於償還到期債務,特別是將地方政府欠下的隱性債務(高息、不透明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債務)置換成顯性債券(低息、規範的法定債務)。再融資債券規模越大,地方財政償付壓力巨大,現金流已然枯竭。

特殊新增專項債券發行規模遠超計畫的8千億元,其中一部分被明確用於償還拖欠款項(拖欠的工程款、供應商款等)。博主指出,償還拖欠款,說明地方政府的財政現金流已經緊張到連維持日常運作和支付供應商款項都難以為繼。

他說,過去幾年,地方政府拖欠了多少工程款、多少供應商的錢、多少企業的帳。這些都是連隱性債務都算不上的陳年爛帳。現在,連借新還舊的續命錢都不夠用了,必須再發明一個新工具,叫特殊新增專項債,名義上是新增,實際上就是印錢出來,去還那些最緊急、最可能引發社會問題的欠款。

幾年前曝光的貧困縣貴州獨山縣負債400億元事件仍言猶在耳,這400億元的債誰來還?「boss時政經濟」表示,最後還得靠中央轉移支付,也就是用全中國納稅人的錢去填坑。獨山縣只是一個縮影。放眼全中國,有多少產業園建成即空置?有多少新城區成了鬼城?有多少高速公路上的車流稀稀拉拉,連維護費都收不回來?◇

★相關閱讀:
延伸閱讀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