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解鎖真正的心理復原力

編者按:心理韌性,並非天生注定,而是一種可以學習和強化的能力。它讓我們在面對困境時,不僅能承受壓力,更能迅速恢復、走出低谷。本文結合真實故事與最新科學研究,帶你深入了解韌性的心理與生理基礎,並提供實用技巧,幫助你在挑戰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復原之路。
美國特警中士賈斯汀·道奇(Justin Dodge)被一輛重達八萬磅的消防車壓住,劇痛如潮水般襲來,他的左腿嚴重受傷,那一刻他明白自己的人生將從此改變。他心中暗自發下誓言:「只要能活著到醫院,我要完成一次不尋常的復出。」
經歷多次手術與截肢之痛後,道奇並未向命運低頭。就在事故一週年前夕,他重返特警崗位,全職服役,並比過去更加堅強。這一刻彰顯的,正是真正的韌性:不是逃避磨難,而是以心志與身體迎面直擊挑戰。
韌性始於思維:轉換心態
韌性常被視為堅毅、靈活與毅力的結合。《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健康雜誌》將其比喻為能承受重壓的岩石、能反彈的彈簧,或能在惡劣環境中綻放的蒲公英。
心理學家安東尼·曼西尼(Anthony Mancini)指出,一件事對我們的影響,更多取決於我們如何解讀,而非事件本身。例如,他的研究顯示,看完驚悚片後,若將其視為「可怕經歷」,就容易出現揮之不去的侵入性記憶;而這種心理效應,完全源於詮釋方式的不同。
逆境往往誘發一種受害心態:「為什麼總是我在受苦?」曼西尼認為,這種想法會強化脆弱感,甚至讓負面預言成真。與之相反的是,那些具備韌性的人會重新調整思維框架:「壞事難免發生,但這只是偶爾。我仍能專注於世界的美好。」道奇正是如此,他將「為什麼是我?」轉化為「我現在該怎麼辦?」這種心態轉換帶來了截然不同的結局。
研究表明,韌性高的人往往憂鬱與焦慮程度更低,生活滿意度與積極情緒更高,在職場中也展現出更強的滿足感與抗壓力。
生理基礎:身體快速復原力
美國海軍特種作戰司令部的研究顯示,心理韌性強的特種部隊士兵(如海豹突擊隊員)在壓力測試中(例如屏氣30秒),其壓力反應與常人相差無幾,但恢復速度顯著更快。他們的大腦能迅速恢復至常態,避免能量的過度消耗。
另一項研究發現,在海豹突擊隊訓練中,最終通過選拔的隊員的壓力荷爾蒙皮質醇與他人相近,但其DHEA(一種協助恢復平衡的荷爾蒙)卻高出32%,顯示他們具備更強的復原力。
研究還表明,接受正念訓練的士兵,在面對威脅時,大腦某些區域(如右腦島與前扣帶回皮質)的活化程度更低,代表其處理壓力的效率更高。韌性並不是「不受壓力影響」,而是能夠更快恢復的能力。
實用方法:心態、習慣與人際關係
賓洲大學骨科教授約翰·凱利(John D. Kelly)建議,人們應從逆境中尋找積極面:「什麼依然是好的?我還擁有什麼?」這種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被稱為「調節靈活性」。
加州大學爾灣分校教授艾莉森·扎爾塔(Alyson Zalta)則指出,靈活思考的人更具韌性。實踐方法包括「最佳自我」想像(設想未來一切順遂),以及積極自我對話(如「我一定能做到」)。
扎爾塔比喻,生活如同一張織布,良好的習慣——充足睡眠、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能讓布匹更加緊密結實,增強抗壓能力。
耶魯大學的克里斯蒂娜·奇普里亞諾(Christina Cipriano)強調,社區支持同樣是韌性的基石:「我們同心協力時會更強大,健康的人際關係對長期韌性至關重要。」
韌性:一種預防性的醫學
曼西尼的研究顯示,六至八成的人在重大逆境後能展現韌性,說明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奇普里亞諾提醒,不必等到困境來臨才學習韌性,提前培養能讓我們更能應對挑戰。
道奇將韌性視為一種「預防性醫學」,並強調小勝利的積累:
「你無法一口吞下一頭大象,但持續的小步前進,終會帶來驚人的改變。」
原文 The Mind Science Behind True Resilience 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