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性「海嘯」預言,你是怎麼度過那一天的?

意外跟明天,那個會先到?其實這都是不能控制的!
其實我認為不能控制的事情,例如:末日預言、政治、別人的那張嘴⋯⋯先別去想那麼多,甚至別想了!想,有用嗎?但,若是末日預言能幫助人們,能想到和重要的人,好好告別,那就能消除遺憾了!
一位日本漫畫家的夢,竟然引起讓那麼多人注意,還有人相信?
其實這是人類恐懼的集體潛意識!
日本漫畫家龍樹諒(竜樹諒)過去以《天才小釣手》聞名,近日又因一本末日預言漫畫書,預測7月5日將發生重大災難,包含大地震、海底爆炸與海嘯等重大天災,侵襲日本、臺灣、菲律賓一帶,甚至引發地形劇變,雖然缺乏科學根據,但在社群推波助瀾下,竟釀「心理風暴」。
許多人因「寧可信其有」的心態,取消旅遊、推遲計畫,造成旅遊業受創。旅行社反應臺灣遊日旅客年減二成,創下「從業35年以來遇過最慘淡的時期」,機票無論臺灣出發或香港出發,幾乎都是歷年暑假難見最便宜,一份預言對市場情緒和消費行為已產生實質影響。
當我們平安度過這一天後,回頭理性看看這件事:
預言與「認知失調論」
日本漫畫家龍樹諒在《我所看見的未來》中預言,2025年7月5日將因太平洋海底火山噴發引發巨大海嘯,連臺灣都在災區,引發民眾恐慌。其實,末日及大災難預言幾乎年年出現,像「盲眼龍婆」預言2025年世界末日,印度神童阿南德則稱將有海底地震引發海嘯。
美媒分析,人們相信此類預言多源自對死亡恐懼、對正義渴望及對世界無法修復的宿命感。心理學家費斯廷格曾以認知失調理論解釋,即當預言破滅,信眾反而為減輕內心衝突,強化信念並拉攏他人加入。預言者則透過不斷修正日期維繫影響力,如美國牧師康平多次預告末日失準,仍吸引信徒。這種不斷修正的末日預言及自我認知,成為其持續盛行的原因。
過去有飛碟會預言
飛碟會曾經向臺灣人預言,一場毀滅性地震與海嘯將在特定日期侵襲全島,許多人因此恐慌,紛紛購置糧食、淨水器與帳篷,甚至有人舉家遷往山區避難。然而,當預言的日子過去,什麼事都沒有發生,社會輿論一片譏諷與質疑。根據認知失調理論,當人們投入大量心力和資源去相信一個未應驗的預言,就會產生強烈的心理衝突,也就是「認知失調」。為了減輕這種不舒服的矛盾感,部分人會試圖找理由合理化:有人說外星文明看見臺灣人的誠心準備,因此改變了命運;也有人堅稱災難其實已經發生,只是被政府或媒體掩蓋了。
這些解釋有助於維持原本的信念,避免承認自己受騙上當所帶來的羞辱感和焦慮。也有人澈底失望,選擇退出飛碟會,甚至公開批評這些荒謬的預言。這場未兌現的災難,正是一個經典例子,展現人類在面對信念與現實衝突時,往往傾向用心理調適來維護內在一致性,而非直接修正信念。
面對末日預言,可以怎麼做?
當面對「7月5日末日預言」這種聳動的訊息時,許多人會感到恐懼和焦慮。這種情緒其實是人類面對不確定性時的自然反應,但過度沉浸於恐慌只會影響日常生活,削弱理性判斷力。
以下提供一些方法,幫助你緩解內心的不安,恢復平靜與信心。
1.首先,要理性檢視訊息來源。
末日預言往往缺乏科學證據,多數是基於陰謀論、個人主張或錯誤解讀宗教經文。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無數「世界末日」預言,如1999年諾查丹瑪斯預言、2012年瑪雅曆法事件,最終都未曾發生。理解這些先例,可以提醒自己:恐懼常來自於不確實的資訊,而非真實的危機。
2. 其次,培養媒體素養,限制對危言聳聽的接觸。
當你反覆瀏覽相關文章或影片,焦慮會被放大。可以選擇信賴的科學或新聞管道,了解真相後,就不必再無休止關注。同時,將注意力轉回到當下生活,例如專注工作、運動、閱讀,減少想像中的災難劇情在腦中演練。
3. 接著,善用呼吸與正念技巧。
當焦慮湧現,先暫停,深吸氣四秒,屏住呼吸四秒,再慢慢吐氣四秒,重複幾次,有助於安撫自律神經。每天也可以練習正念冥想,觀察心中的恐懼,而不被它牽著走。將注意力放在「此刻我安全、此刻什麼都沒有發生」這個簡單事實上,有助於把思緒拉回現實。
4. 和信任的朋友、家人討論你的感受。
把擔心說出來,可以減輕壓力。若身邊的人也有相似焦慮,彼此支持,提醒對方一起理性看待,能產生安定力量。若情緒持續嚴重干擾生活,建議尋求心理諮商或專業協助。
5. 最後,轉化焦慮為珍惜當下的契機。
末日預言雖不可信,但它提醒我們,人生無常,應該活在當下。與其恐懼末日,不如思考:今天有沒有好好關心家人?有沒有完成自己重要的事?將有限的時間用來建立充實、有意義的生活,遠比沉迷恐慌更值得。
面對7月5日末日預言,不必責怪自己感到害怕,因為恐懼本就是人的本能。但也要記得,世界末日的傳言一再破滅,而我們總一次次證明,理性、善良與行動比虛構的恐慌更能帶來力量。願你安住於當下,心懷平靜,用理性驅散黑暗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