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失業嚴重 專家:恐加劇社會撕裂

中國青年就業挑戰成為結構性問題,分析認為,若無有效政策恐加劇社會撕裂,引發社會動盪。示意圖。(STR/AFP)
中國青年就業挑戰成為結構性問題,分析認為,若無有效政策恐加劇社會撕裂,引發社會動盪。示意圖。(STR/AFP)

【記者程木蘭、駱亞/報導】

中共官方宣布青年失業率創新統計口徑以來新高,且大量靈活就業與氣餒求職者被排除不計。專家擔憂,中國內需疲弱、民企信心下滑與外資撤離,使青年就業挑戰成為結構性問題,若無有效政策恐加劇社會撕裂,引發社會動盪。

中共國家統計局9月17日公布數據顯示,8月16歲至24歲(不含全日制學生)人群的失業率升至18.9%,較7月增加1.1個百分點,創下自2023年12月修訂統計口徑以來的最高值。這一數字突顯中國這個經濟體正面臨嚴峻挑戰,也暴露出年輕勞動力市場的持續惡化。

2025年中國迎來創紀錄的1,222萬名新畢業生,比2024年多出43萬人。這些年輕人一同湧入就業市場,恰逢整體經濟增長乏力,勞動力供需矛盾急速放大。官方承認,這是自恢復公布青年失業率以來的最高水準。

專家對數據的真實性存有疑慮,美國經濟學者黃大衛(DAVY J. Wong)直言:「8月青年失業率18.9%,這是剔除在校生後的『新高』,意味著口徑收緊仍掩蓋不了就業惡化。」

他在接受《大紀元》採訪時表示,此官方數字「可信但保守」,因為大量靈活就業與氣餒求職者被排除在外,真正的失業困境「很大機率更高」。黃大衛還批評,整體城鎮失業率5.3%帶有「平均值的幻覺」,實際上青年與初入職場者承壓最大。

根據統計,8月25歲至29歲人群的失業率升至7.2%,較7月的6.9%上升,而30至59歲的失業率則維持在3.9%。中共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近期也承認,中國國內需求依然「偏弱」,部分企業正面臨經營困難。中共官方9月15日公布的工業產出與零售銷售增速,雙雙降至近一年來最低,為經濟復甦蒙上陰影。

黃大衛分析,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包括:民營經濟經營環境持續惡化、外資企業撤出大於進入,以及實體經濟增長乏力。他強調:「地產和民企信心雙雙下行,壓縮了青年最依賴的服務業與私營部門職位,這是結構性問題,不是短期波動。」在他看來,高學歷供給過剩與職位錯配,加上收入預期下降,正在催生「延遲婚育、消費降級、人才外流與『躺平』情緒」。

GDP目標難守 專家憂經濟惡性循環

官方為2025年設定的經濟增長目標是約5%。然而,路透社調查的經濟學家普遍預期實際增速可能僅4.6%左右。黃大衛直言:「今年5%的GDP目標仍在喊,但在內需、地產、就業都偏弱的情況下,當局第四季必須『開閘放水+定向補貼』才可能守住。」

《大紀元》時評專欄作家徐真則從更宏觀的角度分析,中國正陷入多重結構性危機,「中國目前面臨資產負債表衰退疊加通縮螺旋和老齡化,這種壓力甚至超越日本持續15年的資產負債表衰退與『失去的30年』。」他向記者解釋,房地產全產業鏈及個人均背負高額債務,而新能源、晶片、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同樣存在資本與人才密集型的高負債現象。

「低空經濟」泛指利用有人駕駛的飛行器或無人機在低空域內進行的經濟形態。據估計,2023年其相關企業約有2.3萬家,但到2025年已暴增至8.24萬家,泡沫風險隱憂重重。

徐真進一步指出,社會普遍高負債導致企業不敢投資、個人不敢消費,資金大量用於還貸,加劇通縮螺旋。他直言,中共推動「內循環」的戰略失敗,而中美貿易戰與過剩產能的全球傾銷,更引發歐美圍堵與制裁,使中國出口企業倒閉潮頻現。

就業壓力、養老金缺口 將成社會穩定的潛在引爆點

失業潮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潛藏社會隱憂。黃大衛認為,大量青年失業會使經濟結構進一步惡化,甚至可能被當局利用來推動「群眾鬥群眾」以轉移矛盾。他舉例說:「這可能導致男女對立、代際矛盾乃至職場衝突,讓社會更加內捲、更加撕裂。」他警告,最終會陷入「內需不足導致失業,失業又導致內需不足」的惡性循環,推動經濟通縮與社會動盪。

徐真則提醒,除了就業壓力外,養老金缺口也將成為社會穩定的潛在引爆點。他指出,中國城鎮職工退休養老金已成為「吸納失業的主要資金來源」,甚至有鼓勵大學生投身家政行業的現象。「如果財政惡化,養老金發放受到衝擊,中共恐面臨抗議潮全國蔓延。」◇

★相關閱讀:
延伸閱讀
中共防火牆資料外洩 封控布局曝光
2025年09月20日 | 12天前
中共砸錢刪文 錄音曝光
2025年09月26日 | 6天前
涉偽證罪 前FBI局長柯米被起訴
2025年09月26日 | 6天前
川普要求在華府全面恢復死刑
2025年09月26日 | 6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