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像變真人 比馬龍神話啟示:愛賦予作品生命

簡‧勞克斯《比馬龍與葛拉蒂雅》,1717年。圖中,愛神阿芙蘿黛蒂賦予雕像生命。(公共領域)
簡‧勞克斯《比馬龍與葛拉蒂雅》,1717年。圖中,愛神阿芙蘿黛蒂賦予雕像生命。(公共領域)

文/詹姆斯‧塞勒(James Sale) 編譯/李小奕

古希臘有個超凡入聖、震撼人心的神話故事:比馬龍(Pygmalion)傳說。

比馬龍的故事,不像「點石成金」(Midas touch)、「潘朵拉的盒子」或「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等神話,那麼叫人朗朗上口或耳熟能詳;但在古今西方文化中,有很多作品都參照過這個故事。

1913年劇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根據此故事編寫了一部精采的戲劇《賣花女》(但結局大不同);後人將其改編成音樂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1990年的電影《麻雀變鳳凰》(Pretty Woman)也算此作的翻版。

而這則神話,也對音樂家和藝術家有所啟發。

簡‧菲利普‧拉莫(Jean-Philippe Rameau)的歌劇《比馬龍》(1748年)是較早期的歌劇作品;愛德華‧伯恩‧瓊斯(Edward Burne-Jones)等多位「前拉斐爾派」(Pre-Raphaelite)畫家創作了一些以比馬龍為主題的作品。

所以說,神話故事一直都是絕佳的靈感泉源。但是,比馬龍傳說究竟有何意涵呢?

比馬龍神話故事 The Myth of Pygmalion

比馬龍傳說出自古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的《變形記》(Metamorphoses)第十卷,此書約成書於西元8年。

書中說,比馬龍是賽普勒斯(Cyprus)的雕塑家,他厭惡凡間女子的瑕疵,決定獨身一輩子。他創作了一座栩栩如生、完美無瑕的美麗象牙女子雕像,並且愛上了這個雕像,還替她取了名字,叫葛拉蒂雅(Galatea)。這是後來版本的名字,非奧維德原作中的名字。

14世紀一本手抄書中的細密畫:比馬龍在製作他的雕像。14世紀一本手抄書中的細密畫:比馬龍在製作他的雕像。(公共領域)

比馬龍把雕像當作活生生的人,送它禮物,替它穿衣打扮,和它說話。他在愛神阿芙蘿黛蒂(Aphrodite)節慶當天,祈求女神賜給他一個同雕像模樣的妻子,阿芙蘿黛蒂為其虔誠感動,便賦予雕像生命,比馬龍如願娶了自己的作品為妻。

後來,他倆生了一個兒子,叫帕福斯(Paphos),賽普勒斯有一座城市就是以此名字命名的。如今,帕福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因其豐富的考古遺蹟而備受讚譽,包括馬賽克拼圖、神殿遺址和其他古蹟。古時候,帕福斯是最著名的阿芙蘿黛蒂朝聖中心,根據傳說,阿芙蘿黛蒂就是從帕福斯附近的海浪泡沫中誕生的。

簡‧巴蒂斯特‧雷尼奧《比馬龍祈求愛神維納斯賦予他的雕像生命》局部,1786年。法國凡爾賽宮藏。簡‧巴蒂斯特‧雷尼奧《比馬龍祈求愛神維納斯賦予他的雕像生命》局部,1786年。法國凡爾賽宮藏。(公共領域)

|神話的意涵|

傳統觀點認為,這則神話所要探討的,是幻想與現實的拉鋸——

意願(desire)如何能改變現實世界

我們知道,這個故事出自奧維德的《變形記》,並探討了該書的一個核心主題「轉變」——既有字面意義上的轉變,例如象牙變為肉體,也有象徵意義的轉變,例如孤獨轉化為陪伴。

這則神話也告訴我們:

藝術有改變人的力量

女權主義者或許會覺得,這個故事是在講男性渴求一種理想化、可一手掌控的女性形象。因此引申出一個問題:女性是否被「物化」了——不是愛一個真人,而是愛一個完美形象。

以上這些觀點或許都有道理,但這則神話有一個更深、更重要的意義,要理解其意涵,就要從愛神阿芙蘿黛蒂說起。

|創造力的根源|

神話中的比馬龍是個技藝精湛的藝術家,他內心嚮往完美女人的慾火點燃了他的想像力。但如果沒有阿芙蘿黛蒂的恩寵,雕像就無法變成活人。

可是,比馬龍為什麼能獲得恩寵呢?因為:他深愛自己的作品。

|創作的熱情|

有人愛的東西,才會有生命,才會充滿喜悅、活力和吸引力(這些正是愛神阿芙蘿黛蒂的特質)。

換句話說,藝術家如果是為了名譽、金錢、聲望、權勢或什麼原因而創作,則其作品即便技藝高超,也沒有生命,因為它沒被愛過,或者不是因愛而生。無論詩人、音樂家、劇作家、電影製作人或任何創作者皆然。

英國神學家威廉斯(H.A. Williams)曾說:

沒有創造力的地方,就不可能有喜悅,因為創造力是喜悅之源,沒有創造力就等於斷絕了與造物主(神)的連繫。所以,如果我們要當個神喜歡的人,就要當詩人——當然,不是指字面上的詩人(真正的詩人很少),是指當創作者。

神要我們每個人都活得像祂一樣——要我們當創作者。你可以在花園裡、在廚房裡、在人際關係中,或一切事物、嗜好、娛樂中當個創作者,但唯有熱愛你創作的東西,你才能實現這一點。

其實,這在各行各業不都有例可循嗎?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曾說:

如果你叫一群不愛某科目的老師去教那個科目,那注定會失敗,也很愚蠢。

老師熱愛教學科目,學生才會感興趣,老師的熱情會感染學生。

另外,日本學者江本勝(Masaru Emoto)在《生命的答案,水知道》(The Hidden Messages in Water)一書中說:

到老都還在工作且表現出色的人,想必都很有熱情。

因此我們得到一個重要結論:真正有創造力的人往往很多產量,其作品生生不息,也就是說,真正有創造力的人會持續創作、不斷繁衍更多作品。

就像莎士比亞在大約20年中,平均每年創作近兩部戲劇,另外還有《十四行詩》和其他作品!產量驚人。相較之下,湯馬斯‧格雷(Thomas Gray)也只有一首代表詩作;沃爾特‧薩維奇‧蘭多(Walter Savage Landor)有一些美麗短詩,但作品數量不多。

還有巴哈留存至今的作品就超過1,100部,另有100~300部佚失作品,同樣產量驚人!而古斯塔夫‧霍爾斯特(Gustav Holst)或薩繆爾‧巴伯(Samuel Barber),他們有名的作品只有一部或少數幾部。

依我看,那些產量少的創作者之「內在找碴鬼」(internal critic,內心自我批評的聲音)太凶猛了,以致難以愛上自己的作品,否則他們可能會更有創造力吧!

有趣的是,像莎士比亞,他早期的編輯和同時代的人曾評論說:他寫作「從沒塗改過任何一句話」,由此可見他文筆極為流暢自如,且深愛自己的作品。

莎士比亞的朋友、也是其競爭對手班‧瓊森(Ben Jonson)有句名言,他說他倒希望莎士比亞「塗改一千句話」,暗示莎士比亞作品雖多,但如果他能更嚴格自我挑剔,他的作品可能會更完善。不過,從相反的角度來看,或許正因莎士比亞能無拘無束的表達想法,不過度自我審查,才能創作出精采動人的作品。

比馬龍神話啟示我們,要去創作、要愛我們的作品,如此作品就會有生命——就像莎士比亞筆下的人物那麼生動、就像巴哈的音樂那麼動人、就像熱情大廚的菜餚那麼鮮美,或者就像業餘園藝迷的花園那麼生氣勃勃。

簡‧勞克斯《比馬龍與葛拉蒂雅》,1717年。圖中,愛神阿芙蘿黛蒂賦予雕像生命。簡‧勞克斯《比馬龍與葛拉蒂雅》,1717年。圖中,愛神阿芙蘿黛蒂賦予雕像生命。(公共領域)

提倡愛上自己的創作,感覺好像有點老調。但英國哲學家、神經學家伊恩‧麥吉爾克里斯特(Iain McGilchrist)說:

沒人會因為『愛情早已被人經歷過』或『其表達方式太過陳腐』而決定不去愛了。愛情的形式和語言雖然古老如山巒,但每段真摯的愛情,都煥發著獨特而嶄新的生命力。

就像比馬龍的故事,當你真心愛你的創作時,無論什麼成品,都會變成全新的、純粹原創的且獨一無二的。

原文:How Art Comes to Life: The Myth of Pygmalion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延伸閱讀
虛構與偏見? 神話講述的真相
2025年07月03日 | 3個月前
醫生:「美容覺」不是神話!
2024年12月08日 | 9個月前
日本最古老神話 《竹取物語》
2024年09月16日 | 1年前
七個太陽、雙月同天 洩露啥天機 ?
2024年09月04日 | 1年前
龍的神跡 與龍奇遇
2024年02月29日 | 1年前
瘟疫繞道的村莊
2023年12月04日 | 1年前
【青松絮語】神話的影子
2023年05月08日 | 2年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