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費醫師培訓續辦 醫界批政策反覆

評估偏鄉醫療需求,衛福部續辦「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畫」,盼解決偏鄉醫師荒問題,卻引發醫界反彈。醫師公會批評,政策反覆,2個月前才表示不再續辦,現在形同自我否定,動搖政府政策公信力;而基層醫療協會則表示,政府試圖以培育公費醫師來解決重點科別人才短缺,根本是緣木求魚,要想澈底解決急重難罕科別人才短缺問題,提高待遇才是解決之道。
台灣城鄉差距大,醫療資源嚴重分配不均,衛福部推動「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畫」,第二期將於114學年度到期。教育部近日表示,將續依衛福部115學年度的計畫配合辦理,衛福部規劃9校醫學公費生名額,其中,清大、中山及中興3校學士後醫學系,各獲配30名公費生名額。而北醫大、高醫大、長庚大學等3校則不再招收公費生。
衛福部長石崇良日前說明,依過去經驗發現,公費生的成效、貢獻非常大,偏遠地區的部立醫院約六成醫師是公費生,例如金門醫院有93%為公費生,澎湖醫院公費生占70%,換言之若沒有公費生投入偏鄉服務,離島偏鄉恐怕會出現嚴重的醫師荒。
「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畫」續辦消息一出,引發醫界一面倒的反彈。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第一時間透過聲明點出續辦三大隱憂,首先是政策反覆,誠信何在?2個月前才公開表示終止後不再續辦,現在形同自我否定,動搖政府政策的公信力,更使社會大眾與醫界無所適從。
其次是既有評鑑機制閒置,招生名額形同凍結;因公費名額屬計畫性安排,延長使用本末倒置。醫師公會全聯會疾呼,醫學生員額規劃應回歸國家長遠醫療人力需求與專業評估,不得因短期政策權宜而反覆更動。
中華民國基層醫療協會也提出質疑,政府試圖以增加培育公費醫師來解決重點科別人才短缺,根本是緣木求魚。認為欲澈底解決急重難罕重點科別人才短缺,應該要提高待遇,而非以低薪綁約,強制增加公費生入門。
基層醫療協會認為,急重難罕重點科別人才之所以短缺,是因為值班多、風險高、給付少,生活品質不好,與其他低風險科別之收入不成比例,增加公費生名額進入急重難罕重點科別,只會讓這些醫師應有權益被忽視進而離職轉行。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也表達多項疑慮,強調公費醫學生制度之害,早已為人詬病多年,包含超長的十年綁約時限、嚴厲的綁約懲罰,以及醫師對偏鄉醫療環境的不滿難以平復,致使約滿後留任率低,無法造成所宣稱的正向影響。
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表示,從本次的政策宣布當中可見,政府並未對於偏鄉未來醫事人力需求有充分評估考量,僅憑當下對於人力缺口的直覺,在未充分徵詢團體與專家意見的情況下,制定了人口培育的百年大計。在台灣人對成為醫師的癡迷追求下,料必仍能招得年輕學子,但無疑是為我國醫療環境埋下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