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那斯達克擬推新規 提高中企上市門檻

為防止中國企業「拉高出貨」騙局,美國那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擬收緊上市規則,對在中國(包括香港和澳門)營運的公司,大幅提高首次公開發行(IPO)的募集資金最低門檻。分析指出,中企在美國上市的難度將大增。
去年以來,赴美IPO中企數量持續增加,但融資金額呈斷崖式下跌,更嚴重的是有些小型中資股「拉高出貨」欺騙美國投資者,被美國監管部門起訴。「拉高出貨」是指利益相關方人為的拉高一家公司股價,然後在高位突然拋售自己的持股,導致股價暴跌。
那斯達克證券交易所9月3日宣布,將修改上市標準,已將草案提交給美國證券管理委員會(SEC)審議。根據文件,擬議中修訂後的標準主要在三方面:
1. 提高上市門檻:在淨利潤標準下,新上市公司的最低自由流通量由目前的500萬美元(新台幣1.51兆元)提高至1,500萬美元(新台幣4.5億元);
2. 加快退市流程:若上市公司市值低於500萬美元,相關公司將更快進入停止交易和下市流程;
3. 在中企業要求:要求主要在中國營運的公司,至少籌募2,500萬美元(新台幣7.55億元)的公開發行收益,才有資格在該交易所上市。
該交易所表示,此次規則調整是進行內部審查後所做出的,審查發現了在美國市場的跨國交易中出現「拉高出貨」騙局相關模式,尤其近幾個月,與部分特定公司相關的可疑騙局活動出現激增。自2022年8月以來,那斯達克提交給監管機構的詐騙案件中,近70%涉及中國公司,僅占該交易所全部上市公司的不到10%。
中資股在美上市難度大增
近年來,中國中小企業成為赴美IPO的主體,規模普遍較小,多數企業的募資額在500萬美元至1,500萬美元之間。《證券時報》報導,2024年中國公司在美股那斯達克上市數量達52家,再創歷史新高,比高峰期的2019年的29家還多。據Wind數據,今年上半年還有40家中資企業成功登陸美國市場,總募資額達8.71億美元,其中39家在那斯達克掛牌上市。
中國問題專家王赫對《大紀元》表示,在美國上市的中企大都選擇在那斯達克上市,「中企在美國上市的難度將增大很多」。他表示,新規不算苛刻,「它只是要提高中國上市公司的品質,保護美國投資者。從這個角度上講,雖然有中美競爭背景,但那斯達克的動作還是比較溫和的,並不帶有明確政治色彩」。
中資股前景不明朗
《華盛頓日報》分析,川普政府已暗示可能尋求將中國企業與美國資本市場脫鉤。在華盛頓和北京關係緊張背景下,自2019年以來,數十家中國公司已從美國交易所下市。
王赫認為,美國政府對中資股政策越來越嚴厲,甚至不排除最終如果中美關係惡化的情形下,讓中資股全部退市的可能性。中資股市值曾高達2兆多,目前只有1兆多,「美國很多基金已經清退或者降低對中資股的持股。所以中資股未來的前景,很不明朗」。
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第二季全面清倉中資股的持股,總價值達14.1億美元。這些股票包括電商巨頭阿里巴巴集團、京東、拼多多,搜索引擎公司百度,電動車製造商蔚來,旅遊服務平台攜程集團,以及餐飲連鎖品牌百勝中國等。
橋水創辦人達里奧(Ray Dalio)長期被視為「中國多頭」指標,過去曾在中國投資辯護。外界認為,橋水基金出清中資股,表明中國經濟前景令投資人擔憂。
王赫表示,「橋水在2023年它就已經開始減持在美國上市的中資股了。但是到了今天,把它已經全部清倉完畢,這表明了橋水在對中資股、對中國市場、對中國A股這一塊認知,發生很大調整,顯示達里奧對中國的整個局勢和中國經濟走向的看法是越來越悲觀。」
財經專家黃世聰表示,「過去一段時間中資股在美國形成風潮,主要原因是美國人認為,中國經濟成長率是蠻強的,所以願意持有中國股票。今天大家對其經濟前景不看好的時候,那當然就會減持股票。所以,我們應該把它認為是中國經濟不好的寫照,表現在中資股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