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在銀行,人在天堂!高齡者金錢心理觀

某日早上,本來要進行一項沒有報酬但很有意義的工作,卻發現陪伴我多年的老戰友——「小白」筆電,一開機就完全動不了。這臺電腦,曾伴我寫完博士論文、無數報告與文章,彷彿也到了「彌留狀態」。幸好,還有另一臺「小灰」可以接手工作。
我也沒有太多猶豫,立刻訂了一臺新筆電。畢竟,工作與生活已與科技密不可分。但就在同一天的下午,跟學生取資料時,我們談到一句話:「錢在銀行,人在天堂。」這句話讓我心中一震——這不就是我在長輩課堂上常說的話嗎?
高齡者為什麼「捨不得花錢」?
在許多社區課程或銀髮活動中,我觀察到不少長輩,明明經濟穩定、存款充裕,卻對「花錢」一事總是猶豫再三,甚至極力節省。不少人退休多年,仍堅持工作;有些人雖年事已高,卻不願為自己添購新鞋、新衣或日常所需。這不是單純的「節儉」,而是一種複雜的金錢心理現象。
這種「捨不得花」的心態,背後其實有不少心理學理論可以解釋:
◆ 終身發展理論(Lifespan Development Theory)
強調人在生命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發展任務。
高齡階段最核心的任務之一是保留資源、維持穩定。面對健康下降、收入減少的現實,高齡者容易產生「省著點用,以備不時之需」的心態,對花錢自然趨向保守。
◆ 社會情緒選擇理論(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
人對時間的感知會影響行為。年輕人時間感覺「還很多」,而高齡者則覺得「所剩不多」,於是他們更看重情緒安全感。「把錢留下來」是他們給自己的安定感,也是一種對未來風險(醫療、照護)的心理準備。
◆ 行為經濟學的「損失規避」理論(Loss Aversion)
人對「失去」的感受比「得到」來得強烈。因此,即使能花錢享受生活,高齡者更容易思考「萬一之後需要怎麼辦」,於是寧願不花。這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機制。
◆ 文化與早年經驗的影響
許多長輩年輕時經歷過戰亂、物資缺乏、經濟動盪等艱苦日子,節儉成為他們的生活態度與價值觀。「錢不亂花,留點給孩子」、「吃苦當吃補」這些話語,構成一種代際傳承的金錢觀,深深烙印在高齡者的行為中。
◆ 對掌控感的追求
在年老時期,身體、社會角色與自主性逐漸喪失,財務反而成了可掌控的少數事物。「掌控金錢」就是「掌控人生」,而「不亂花」更是維持主體地位的一種方式。
◆ 錢,要花得其所
我常在長輩課中說這句話:「錢要自己花,花得到的叫『財產』,花不到的叫『遺產』。」錢不是為了讓銀行帳戶變大,而是為了讓生活更有品質、更有尊嚴。在經濟允許的前提下,適當的為自己添購想要的東西、參加活動、吃一頓喜歡的飯、旅遊或報名一門課,這些「花費」,其實就是在投資自己——無論幾歲,都值得。
◆ 留給子孫的,不一定是錢,而是好榜樣
我認識許多長輩,他們選擇好好過日子,不鋪張、不浪費,但也不吝於享受人生。他們活得自信、自主、有尊嚴,也為晚輩做出一個範本:老年不只是省吃儉用,也可以充滿選擇、自由與喜悅。
如果最後真的還「有剩」,留給子孫當然是美意;但若沒有剩下,甚至把錢花得剛剛好,只要沒留「負債」,也是一種對後代最大的負責。
結語:人間值得,當下也值得
錢留著,固然有它的意義;但錢花得其所,才真正「值」。別讓「錢在銀行,人在天堂」成為人生的注腳。與其為未來焦慮,不如在當下,讓生活多一些喜悅、多一點精采。因為,你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