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外賣虧百億 市場震驚

今年夏季,中國電商零售三大巨頭美團、阿里、京東的外賣補貼大戰,雖然在官方的強硬干涉下快速降溫,外界普遍預期,這三家公司今年第二季的盈利都將有明顯下降。隨著京東公布最新財報砸出「歷史性大坑」,整個市場也為之震驚。
京東日前公布2025第二季財報,營收達3,566.6億元(人民幣,下同),較去年同期增長22.4%,是京東史上所有大促季度的最高紀錄。然而,屬於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僅62億元,較去年同期下滑50.8%;集團整體經營利潤虧損近9億元,原本百億級的單季盈利被抵消。
京東業務分為零售、物流和新業務(包括京東外賣、京東產發、京喜、海外業務)三大板塊。其中,作為京東的基本盤的零售和物流業務,今年第二季度盈利139億元。
然而,以外賣為主的新業務的情況與公司基本盤完全不同。該板塊第二季營收雖然從去年同期的約46億元暴漲至近139億元,但同時其營業成本和經營費用也大幅飆升。財報顯示,第二季經營銷售支出從去年同期的119億元猛增至270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暴漲127.6%,遠超其營收增速。與此同時,履約、研發、行政等成本也全線攀升。結果就是新業務板塊的經營虧損,從去年同期的7億元急劇擴大至148億元。
換言之,京東零售和物流創造的巨額利潤,就算全都用來補貼外賣和其他新業務的虧損,也不能完全填平這個「大坑」;外賣等新業務「太燒錢」,是導致該公司「增收不增利」的直接原因。
此外,巨大的支出對京東的現金流也造成了很大衝擊,京東第二季自由現金流為220億元,與去年同期的496億元相比大幅下滑了55%。這份財報公布後,京東在香港股市的股價連續兩日下跌,截至8月15日收盤,京東股價累計跌幅超過5%。
京東在今年2月8日宣布進軍外送市場後,迅速擴充全職騎手的隊伍,截至第二季末,全職騎手規模已突破15萬人;4月11日,京東宣布對外賣投入百億補貼,在行業內引發了雪崩效應。中國外賣巨頭美團與阿里巴巴旗下的「餓了麽」迅速跟進,紛紛拿出巨額資金,打起「百億補貼」價格大戰。而當美團和餓了麼激戰大規模鋪開後,資金實力明顯處於弱勢的京東很快就偃旗息鼓,轉攻供應鏈。
彭博社的相關報導表示,由於京東第二季的外賣虧損超預期,令外界對即將發布季度業績的美團、阿里的預期也很不樂觀,「二者業績低於市場預期的風險加大。」
摩根大通8月18日發布最新研究報告表示,鑒於京東第二季外送投資損失超過130億元,超出摩根大通此前預測其100億損失的30%以上,摩根大通決定將阿里巴巴第三季的外送損失預期,從原先的170億元上調至300億元以上,並建議投資者「密切關注」即將公布的阿里巴巴和美團第二、三季財報,尤其要留意其盈利能力的下行風險。
這份報告還分析,中國外送行業三大巨頭將面臨分化命運:京東因財務壓力大,很可能率先在第三季退出價格戰;阿里則可能繼續對外送業務投資並探索閃購方面的機會,將準備打一場「持久戰」;美團作為該行業的傳統霸主,則面臨最嚴峻的挑戰,其市占率和利潤雙重下滑的風險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