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少魂」中國製造2025兩核心目標落空

圖為電腦硬碟上的晶片。示意圖。(記者Oleksii Pydsosonnii/攝影)
圖為電腦硬碟上的晶片。示意圖。(記者Oleksii Pydsosonnii/攝影)

【記者楊旭/綜合報導】

近日全球最大的晶片設計軟體(EDA)供應商「新思科技」(Synopsys)完成了對電腦輔助工程(CAE)三大軟體提供商之一Ansys公司的收購,這使中國國產EDA軟體與國外的差距又進一步拉開了。且不僅EDA軟體,中國工業軟體整體水準都較低。

根據多份工業軟體領域的報告,中國國產研發設計類工業軟體市占率僅10%左右,面臨三道難以逾越的鴻溝,而國外工業軟體占據高端市場的主導和壟斷地位。所謂「中國製造2025」目標:突破絕大部分核心技術、形成自主可控的工業軟體及其標準體系,仍未實現。

除了工業軟體,晶片設計製造也差距甚大。「中國製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2015版)」顯示,「突破集成電路關鍵裝備和材料」是其核心目標之一,但中國在晶片製造上仍未實現真正的突破。晶片設計軟體、晶片製造設備和材質等領域依舊嚴重依賴國外供應商,中國製造長期存在的「缺芯(晶片)少魂(作業系統)」難題仍未解決。

新思科技併購Ansys

EDA軟體壁壘達到新高度

工業軟體被公認為「工業製造的大腦和神經」和現代工業的「靈魂」。工業軟體有多種分類,較普遍的是分為研發設計、生產控制、經營管理以及嵌入式軟體4類,其中研發設計類軟體又包括:電腦輔助設計類軟體(CAD)、電腦輔助工程類軟體(CAE)、電腦輔助製造類軟體(CAM)、電子設計自動化類軟體(EDA)等。

總部位於美國加州、全球最大的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EDA)供應商新思科技近日宣布,已完成對Ansys的收購,交易價格高達350億美元。Ansys是全球三大電腦輔助工程(CAE)軟體供應商之一。

中國質量發展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林雪萍曾就此次併購指出, 電腦輔助設計類軟體(CAD)、電腦輔助工程類軟體(CAE)與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EDA)這三種不同的軟體,開始進入大融合時代。圍繞著晶片設計與晶片系統的仿真,成為工業軟體最激烈的競爭之地。

業內人士表示,新思科技在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EDA)行業構築的技術壁壘越來越高,中國EDA企業要接近或超過新思科技更加困難。

根據新思科技官網,成立至今,新思科技已完成了逾百次的併購整合,其中在驗證與原型板塊的收購更是高達三十餘起。

中國工業軟體

未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

中共在「中國製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2015版)」中寫道,預計到2025年,工業軟體領域的絕大部分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形成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統與工業軟體及其標準體系,自主工業軟體市場占有率超過50%。

不過,中共工信部高層和專家公開的資訊表明,上述目標仍未實現。

據「儀器儀表行業協會」報導,「在2024年國產大型工業軟體生態建設大會」上,工信部電子五所專家指出,國產工業軟體現有產品及體系化發展存在三個困難:

一是幾何建模、約束求解等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突出。 二是工業化進程落後,工業知識技藝積累薄弱,工業技術軟體化能力仍不足。 三是工業軟體產品生態化部署不足,自身缺乏統一軟體標準,企業的產業鏈上下游採購不同主流廠商軟體,數據格式、接口標準難以協同,缺少工業數據共享標準規範。

此外,在「2023中國工業軟體供需大會」上工信部信息技術發展司副司長王威偉也公開表示,關鍵核心技術的瓶頸沒有解決。

他說,「(中國)工業軟體基礎仍然薄弱,關鍵核心技術的瓶頸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企業小而散、產業弱的現象特徵依舊很明顯。」

早在1999年,時任中共科技部部長的徐冠華曾說:「中國信息產業缺芯少魂」。26年過去了,「缺芯少魂」的現狀依然沒有改變。

中共2015年訂下「中國製造2025」兩大目標:突破絕大部分核心技術、形成自主可控的工業軟體及其標準體系,迄今仍未實現。根據〈中國工業軟體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4)〉,中國國產研發設計類工業軟體市占率僅10%。

落後國外15至20年

研發設計類工業軟體包括電腦輔助設計類軟體(CAD)、電腦輔助工程類軟體(CAE)、電腦輔助製造類軟體(CAM)、電子設計自動化類軟體(EDA)等,其中CAD、CAE、CAM是三大基礎工業設計軟體。

在〈2023年中國工業軟體產業發展研究報告〉中,中共工信部電子第五研究所副所長王蘊輝表示,中國研發設計類軟體核心技術差距較大,處於技術導入的推廣階段與市場培育的成長期,國產軟體市占率不到10%。

中望軟體副總經理林慶忠在報告中也談到,「研發設計類工業軟體市場中,國外廠商壟斷現象極其嚴重;應該說,國外產品在中國仍然處於一個絕對的主導和壟斷的地位。」

法國達梭(Dassault)CAD軟體SolidWorks創始團隊成員葉修梓說,從供給上看,CAD軟體數學算法複雜、專業人才缺乏,中國與國外中高階產品差距很大,至少落後約15年;軟體缺乏規模化應用,難以打磨迭代成熟,現有的中國國產3D CAD,尚不能滿足國內中高階的應用需求。

據「2024國家工業軟體大會」會議介紹,中國工業軟體的自給率仍然較低。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高階製造業中,電子、航空、機械領域的研發設計軟體大多為外購,自給率分別只有10%、15%及30%。

2022年1月,中共社科院研究員郭朝先在〈中國核心工業軟體的進口依賴與追趕之路〉一文中說,目前中國核心工業軟體產業落後發達國家約20年,有80%工業軟體被外企壟斷;根據對三十餘家知名工業軟體供給方企業、28家工業軟體需求方企業的調查結果,發現有95%研發設計類工業軟體依賴進口。

難以逾越的3道鴻溝

目前全球工業軟體市場已經形成寡頭壟斷格局,美國、德國和法國等工業化程度高的國家占據主導地位;郭朝先曾總結中國工業軟體難以逾越的三道鴻溝如下:

一是技術壁壘,國外軟體先發優勢明顯。研發設計軟體往往具有體量小、集中度高、開發難度大、開發週期長、資金需求高等特徵。CAD軟體專家葉修梓說,CAD軟體最重要的部分是幾何建模內核,但這些技術幾乎都被國外公司(比如西門子的Parasolid和Spatial的ACIS)牢牢掌控著;中國公司想要使用,只能向他們購買授權。

二是市場容量的壁壘。電子資訊產業中,越前端的產業規模越小,越後端的規模越大;而核心工業軟體處於產業前端,其市場容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後來的競爭者。

三是鎖定效應與使用者黏著度形成壁壘。郭朝先表示,從客戶端來講,用戶從成熟的工業軟體切換到新的軟體工具要付出較高的學習成本;而國外核心工業軟體的用戶,在中國已經形成較高使用者黏著度。

葉修梓認為,「國產替代」是非常難的事情,就像汽車跑在高速公路上要換車輪,國外3D CAD軟體已從國內企業中產生大量數據,現在要「替代」,不僅業務不能停,時效也不能降,效率不能打折扣,成本也不能太高。

郭朝先強調,在這樣一個市場容量不大,存在較高技術壁壘和產品使用者黏著度且已被成熟國外公司壟斷的領域,其他競爭者反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延伸閱讀
中俄軍售合約 曝中共攻台準備
2025年08月13日 | 7天前
美20診所停止提供兒童變性醫療
2025年08月18日 | 2天前
中製吹風機恐觸電 美召回5.5萬台
2025年08月18日 | 2天前
黎智英案進入結案陳詞
2025年08月18日 | 2天前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