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為父親的路上,慢慢學會愛與陪伴!

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父親投入育兒,陪伴孩子走過成長的每一階段。當我們談起育兒,焦點常落在母親身上,但其實,爸爸們正在經歷一場關於「怎麼做父親」的摸索與學習。
從換尿布、餵奶、講故事,到陪玩、哄睡、情緒安撫,這些事情都不是孩子出生後,就自動學會的能力。對許多男性來說,育兒更像是一場沒有標準答案的測驗,考題來自孩子的情緒、伴侶的期待、自我角色的轉換,還有來自社會文化的無形壓力。
有一位父親曾和我分享,當孩子進入情緒敏感期,常為一點小事哭鬧尖叫、躺地不起。他試著依照教養書上的建議冷靜應對,但孩子似乎毫無改善。他開始懷疑:「是不是我太溫柔?是不是應該像我爸那樣罵一下才會聽?」這樣的掙扎其實並不罕見。從小被教導「要堅強、不要情緒化」的男性,面對孩子難以預測的情緒時,常感到無力,甚至自我懷疑。
棘手的是,這些壓力往往難以說出口不是不想說,而是不知道該怎麼說,也不確定說出來會不會被理解。一方面想當個溫柔、耐心的爸爸,一方面卻在日復一日的疲累中逐漸被磨耗。當情緒積壓到臨界點,便可能在某次爭吵中失控,甚至做出自己事後懊悔的行為。
在諮商室裡,我見過不少這樣的爸爸。有些人不斷強調:「我真的很努力了。」語氣中充滿無力與防衛,彷彿試圖對抗心中那句「是不是我不夠好」的質疑;也有人直接說:「我可能真的不適合教小孩。」像是用退出來保護自己,免得一次次碰壁;還有一些人則說:「就這樣吧,沒什麼。」但那背後的壓力與困惑,其實從未真正離開。
這些爸爸,或許在職場上是果斷的決策者,在家庭中也被期待要穩重成熟。但在面對孩子的混亂、教養的衝突、與伴侶的分歧時,那種不確定與自責,很真實,也很孤單。當他們終於鼓起勇氣問出:「我是不是不適合當爸爸?為什麼我那麼努力,還是會發脾氣?甚至對孩子造成了傷害?」那不只是困惑的表達,更是他們願意開始面對自己的第一步。而這一問,也往往是成為父親的起點。
孩子每天在改變,父母也一樣。從以為「解決問題就好」,到慢慢學會「陪著孩子一起面對問題」;從想控制混亂,到逐步練習在混亂中建立連結;從與伴侶的分工合作,到一起面對育兒的責任與挑戰。這些轉變,不會立刻完成,而是在一次次衝突後的修復,一點一滴累積起來。
成為爸爸,不是靠背下標準答案,而是在一次次實踐中建立屬於自己的方式。每一次願意多陪一點、多問一句、多停一下,都已經在改變。孩子不需要完美的爸爸,只需要一位願意在他身邊,並持續願意練習的爸爸。
雖然每位爸爸的練習題不同,但有幾個方向,值得放在心上:
當孩子大吵大鬧、挑戰規則時,別急著「立刻教好」,先停下來問自己:「我現在怎麼了?」也許是累了、煩了,或者是某段過往的經驗被喚起。看見自己的情緒,是避免破壞與孩子關係的第一步,也是讓教養不只是反應與解決事情而已,而更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
二、練習讓育兒 成為家庭的共同責任當爸爸以「幫忙」的姿態參與育兒,實際上會讓主責的角色壓力更大。一旦出了問題,責任也容易全落在正在育兒的那個人身上。育兒若能成為共同的任務,就不再是你幫我、我頂你,而是我們一起面對。清楚而尊重的溝通,是建立穩定家庭的基礎。
孩子不需要超人爸爸。他們更在乎的是你是否願意面對錯誤、願意調整、願意再試一次。孩子愛你,不是因為你無懈可擊,而是因為你在他們需要時願意待在身邊。
四、練習在互動中找到意義,而不只是完成任務陪孩子,不該只是完成清單上的事項,而是一段段相處的片刻。當你真的走進他的世界,不只是「陪」他玩遊戲或處理問題,而是「在一起」面對生活與世界的各種,這不只會讓孩子感受到愛,也會讓你重新看見自己。
爸爸的練習題,沒有固定格式,也沒有終點。但它真正考驗的,從來不是技巧,而是是否願意真心投入。這份陪伴,不是靠完美來衡量,而是靠一次次回頭、一次次願意留下的選擇,慢慢堆疊而成。孩子或許不會記得你對他做的所有事情,但他會記得,在你陪著他的那些時刻,他感覺到安心,感覺到你一直都在。
也許等孩子長大後,我們會像他們一樣,記得的不是育兒有多辛苦,而是那些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是他們燦爛的笑容、是他們大大的擁抱,以及那一個個溫暖的瞬間。◇